作者 | (美)谭恩美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6-05-01 |
特色: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甫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旋即改编为同名影片,影响深远。 本书是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全书分别从母亲和女儿两个体系来安排,两者呼应得十分融洽,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同时本书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更符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感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作为**代移民的母亲们虽已身在异国,却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在身后,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虽外表看来与母亲非常相像,却是在迥异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不得不亲身承受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
一 爸要我在喜福会的麻将台上,取代我那两个月前故世的母亲。自她走了后,这张麻将台就一直三缺一一一妈妈的座位一直空着。爸一直认为,妈是自己“作”死的。 “她头脑中冒出一个新的念头,”爸说,“但不待她理出个头绪,这个念头就日长夜大地恶性膨胀着,*后引起大爆炸。这必是一个坏念头。” 医生诊断妈是殁于脑动脉瘤。她的喜福会的老友们说,她“走”得很快,像只兔子嗖的一下就去了。原本,她已与她们约定,下一轮的喜福会聚会由她做东。 就在她去世前一个礼拜,妈还很得意地对我说:“上次在琳达姨家,她煮了一锅赤豆汤,这次我可要露一手,煮一锅芝麻糊给她们尝尝。” “这有什么稀奇。”我说。 “是没有什么稀奇,”她说,“它们差不多是一式一样的。”事实上她真正的意思是“它们完全是不同的”。这是中国式的文字游戏,一种措辞技巧的卖弄。——这其实是在混淆两种根本相反的概念。在中国,十分注意措辞和用词,即使是反对的意见,也要尽量使之婉转含蓄,不要显得太唐突地表示出来,这一套我是永远学不会的。 二 早在1949年我出世的前两年,母亲就开始有这个办个旧金山喜福会的念头。也就是在同一年,父母带着只旧皮箱离开中国,内里只是满满一箱的旗袍。直到上了船,母亲才向父亲解释:实在来不及再往里面塞其他东西了。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徒劳地在那一大堆凉丝丝光溜溜的绫罗绸缎间茫然地掀动着,希望找到他的棉布衬衫和羊毛裤。 然而待他们一抵达旧金山,父亲便令妈藏起那些亮闪闪的衣服。从此,她就老穿那件棕色格子的旗袍,直到后来难民收容团体送给她两件旧衣服。然而这些衣服都是美国人的尺寸,穿在她身上晃荡晃荡的根本不合身。这个难民收容团体是由当地的**中国浸礼会的一群美籍华裔老太发起的。既然受了她们的施,父母也就只好听从她们的劝导开始上教堂了。当然,她们的劝导对父母也是很得益的,比如每周三晚上礼拜堂的读经班及周六早上的合唱练习,都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英语程度。我父母就是这样认得许家、龚家和圣克莱尔家的。与他们交往中,我母亲感到,这些人家的女人们也各有难言之痛,——那遗落在中国的希望和梦!然而,她们的英文太不行了,以致她们根本不可能将此一吐而快,只好成天憋在心里。至少我母亲,已从她们的漠然惆怅的脸上估摸出了这一点,所以,当她一提议成立这么一个喜福会时,她们一口同意了。 起名喜福会,还得追溯到我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