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 苦不苦

作者陈丹燕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特色:
本书是陈丹燕十多年旅行集萃中的一本,书中介绍了作者游历过的数十个国家的咖啡馆:有巴黎的“两个丑八怪咖啡馆”,那是塞纳河岸出了名的作家咖啡馆;有柏林西的雄鹰咖啡馆,它是离柏林墙*近的一家咖啡馆…… 本书里,品味着的不仅是咖啡,更多啜饮着的是异域的文化和风情,作者以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用细腻深透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一座座小店的渊源、一排排座椅的情调,还有一位位饮客的神貌,再配以一幅幅层次丰富的图片介绍,和匠心独俱的细节装饰,使整个图书弥漫着如咖啡般浓稠的文化醇香。  甜若爱情,苦若生命,黑若死亡……这就是咖啡,这就是人生,本书是作家陈丹燕欧洲文化旅行随笔中的一册,是她从11年旅欧生活中过滤出来的文字,介绍了世界各地有名的无名的各色咖啡馆。图文并茂,赏心悦目。闲暇时读一册如斯美文,如同捧着一杯“甜若爱情,苦若生命,黑若死亡”的咖啡,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波尔图:老酒店咖啡馆 一个上海的夏天,中午的时候,我到和平饭店下面等人。到了饭店,才想起来这里有好几个咖啡座,我们只说了在咖啡座里见,却没说是哪一个,于是就去找。那天大堂没几个人,外面阳光像亮晃晃的刀一样劈下来,里面却是幽暗的,开着灯,老黄的灯光从黑色铸铁的灯罩里向上射去,照亮了高高的天花板,窗幔低垂。我突然就想起了葡萄牙的一个老酒店咖啡馆,在波尔图,欧洲的*边上,它们真的非常相像。 这时候,我突然就对我身边的老饭店睁开了眼睛。 它的天花板也是高大而幽暗的,和波尔图的那家咖啡馆一样。葡萄牙是欧洲的穷国,不像德国那样常常将酒店的咖啡馆修得殷实富裕,尚留有老欧洲的幽暗和颓唐。我去的那天,是个早上,外面的太阳升起来,照亮了拥挤的大街和大街上的水洼。大街也是车水马龙,可带着穷国杂乱无序的气氛。可在被灯光照亮的天花板下,褐色的桌椅显得那么小,那么偏安于一方,没落而舒适地想着心事,与世隔离。 建筑里用的黑色铸铁也是清秀地曲卷着。那是欧洲世纪初曾经大大流行过的青年艺术风格,在德国可以看到许多,在法国也可以看到许多,然后到西班牙也不少,可它们都被精心,或者比较精心地修理过,显得很新。保存得*新*周正的,是在瑞士的一座青年艺术风格的教堂里,你会觉得它们很适合安分的中产阶级。可到了波尔图的咖啡馆,则开始不同。它与和平饭店一样,是被精心地保存着,但没有翻新,大概是因为没有能力做得像德国那样精致的翻新。在那里还看得见岁月的沉沙,常用的地方有磨损,带着手工业时代的某种抒情而背时的风格,就像那个渐渐淡去的老欧洲。富有的欧洲城市,像慕尼黑,将自己维修得周周正正,可惜抹去了多少老欧洲的风情。波尔图是因为没有钱那么大修理,而和平饭店是因为远在东亚吧,它们无意中留下了从前的欧洲。 它们甚至保留着式样相同的笨重圈椅,包着褐色的皮革。皮子老了,上面有些裂纹。小桌子上稳重地压着一块玻璃。坐下来,觉得宽大。暧暧的熏风从褐色的地面上拂过脚面,墙角上有一排用黑色铸铁围起来的墙洞,里面是从前的暖气片,用烧锅炉加热的。现在有了中央空调系统,它们已经废弃不用了,像个印记。要是你在这里喝果汁,握在手里的是老式的玻璃杯,玻璃厚厚的,泛出了黄色。 坐在那里,望着一条长长的吧台,里面的酒保,头发靠发蜡梳得一丝不差,可黑领结束在一件领子发毛了的白衬衣上。他不像现代化大酒店里的酒保那样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