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洪宽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4-04-01 |
特色:
一幅被故宫博物院史学专家朱家溍先生盛赞为“天衢丹阙”的风俗界画《老北京中轴风物图》,刘洪宽画了5年,我看了5年,直到前不久在北京首次展出时,依然有种看不完的感觉。这幅以20世纪初期老北京民风、民俗与皇家建筑群体为主要刻画对象的工笔巨制,不仅成为中国画史上**幅全面反映老北京中轴风物的长卷,而且也是中国界画中**幅长度超过50米,人物超过5000个,整座建筑物超过百栋的作品。 今年64岁的北京画家刘洪宽,读高中时即被选送进北京中国画院研修班,向以善作工笔大画著称,曾多次应邀为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天安门和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重要场所创作《鹤舞九天》、《东方雄狮》、《虎行大地》、《红叶孔雀》等大幅作品。 5年前偶然一念,使刘洪宽从此日夜难眠。他一边从大量史料里寻找往昔的真实印迹,一边骑着旧自行车穿行于街头小巷,苦苦搜索残楼断坊,画速写、拍照片,以带病之躯再次深入了解自己生活过的老北京,其间五年三稿,心血无数。 刘洪宽说他是把《老北京中轴风物图》作为一项新的地域文化研究课题来进行创新的,越画越感到要想全方位透视出旧京古都的宏大与精妙,就必须在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弘扬古代建筑艺术的同时创新出美,才能将古有“龙脉”之称的中轴线画出旧时非凡的黄龙气象。全画南起于外城永定门外,进瓮城,终于内城北城墙。其间,天桥梨园、前门闹市、正阳午门、故宫三殿、钟楼鼓楼等*能反映老北京人文景观和商业文化的老字号招牌,连同杂耍贩卖、市井过客、红白喜事种种,都在画家充满感情的笔下重新复活,和谐成一段完整而真实的社会生活,被史学界称为是一卷可以卷成历史的老北京。 雄踞画中央的太和、中和、保和故宫三大殿,玉柱盘龙,金檐耀日,是使用界尺*多*难画也是画得*精彩的一笔,天宫般神奇莫言的故宫大殿,不仅以其巍峨壮观的皇家建筑气派令观者惊叹不已,就连笼罩于每段古老城墙和每块青砖之上因时光流转而千年积存的沧桑之感,都在他精细入微的笔下油然而出,凝聚不散。从午门玉带桥到景山的这10米画段,竟让他两年间寝食不宁。 由于长卷以群体建筑和人为绘画主体,这两个易于重复的因素,增加了创作的难度。几经思考,他在人物处理上采取了“一多一少”的对比手法,即以局部的多烘托整体的少。如前门大栅栏,多到每平方尺画面上涌动着成百个有实有虚以及看不清却能感觉得出的人形,少到全卷惟一一个设于鼓楼大街的交通岗和一个正忙着维持交通秩序的警察。为避免因人物过多所形成的单调感,他一反人物画注重对面目表情的刻画,转以各行其事的动态特征显示不同人物的神态和心态,举凡打幡送殡出城的,骑马迎亲进城的,挑担推车的,遛鸟练武的,甚至城墙拐角处背人解小手的……画中人虽说个个面无五官,举止上却透着各有闲情,各有心事,各有事干的大模大样儿。就连那个正沿中和殿小心下台阶儿的匆匆过客,一撩长袍,半腿轻抬,亦如走在生活之中。再看房挨房、院套院的民宅商号,开门做买卖的,院里纳凉的,更是真实到每一扇门似乎都可以撩帘而入,拂凳而坐,端起壶能倒水,隔着柜台能谈生意……越是容易被人疏忽之处,他越不肯放松。 如今已经被许多北京人淡忘的那原本竖立在烟袋斜街上长达两米的特大烟袋、一上坡就得靠人推的烧炭的公共汽车、成群结队运送货物的双峰驼、皇帝下台所走的地安门和景山明思宗崇祯自缢处铁链锁身的“罪槐”种种,惟此长卷可睹。恍惚间又见,“三座门”前蒙着蓝布车棚的驴车,驾辕的小毛驴还一直守候在历史的原位上,等待中习惯地活动着右后蹄,一神一态,动静自如,是画又不是画。正是过去有过的生活,让《老北京中轴风物图》变得无比丰富多彩。谈及长卷的创作,刘洪宽说他的目的是要画出一个具有特殊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老北京,并使之成为新北京的“根”,让今天的北京人知道他们脚下曾经是什么样子,有多么美好,多么神秘。 纵观全卷,从进城前一无所有的天与地,到历经朝代更迭后留下的繁华,出了城门又是一片山高水远,惟有遗落其中的历史供人长久品味。这充满了哲学意味的构图,显示出刘洪宽对历史的独到思索和艺术诠释。大作既成,他仅借空白处干干净净地自书一行“辛巳年仲夏洪宽画”,余一朱一白两方名章而已。一如画家秉性,做人安贫守志,从艺惟求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