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1933-中共中央在上海

作者暂无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01

特色: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共产党,这是各国无产阶级先锋队诞生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不例外。上海既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又是中国工人阶级*为集中、工人运动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首先在上海建立提供了基本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 酝酿、筹备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末就开始传人中国,1898年上海广学会出版了英国人克卡扑所著《社会主义史》的中译本——《泰西民法志》,系统介绍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该书第七章中写道:“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史中*著名和*具势力的人物,他及他的同心朋友昂格思(恩格斯)都被大家认为‘科学的和革命的’社会主义派的首领。这一派在文明各国中都有代表,而大家对于这一派为社会主义中*可怕的新派。”书中还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作了介绍和评说。1899年2月到4月,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连续刊载了题为《大同学》的文章。此文为英国哲学家基德所著《社会进化》一书的前三章(此书共十章,同年5月全部译出并由上海广学会出版,书名仍为《大同学》),将马克思称为:“百工领袖著名者”。 1903年起,上海的一些爱国报刊发表了不少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有的文章称颂社会主义为“光明奇伟之主义”,“方如春花之含苞,嫣然欲吐”,必将“千红万紫团簇全球”。 美国在沪创办的《大陆报》、《俄事警闻》、《翻译世界》等报刊,也都介绍了社会主义。虽然当时的介绍是零星的、片断的,而且相当杂芜;参与介绍的既有资产阶级改良派,也有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有无政府主义者;理解和解释有种种的片面性,甚至还存在曲解和攻击。然而,这种介绍毕竟为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由于俄国的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相似(经济文化落后),十月革命就对中国人民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它给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苦斗的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十月革命不仅给中国先进分子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答,更给予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苦斗的仁人志士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同时,也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去进一步认真地了解、研究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是作为新社会思潮中的一种传人中国的。之后,则是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武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传入的。这就是毛泽东讲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李大钊是中国**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1918年,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热烈地赞扬十月革命,称之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什么皇帝、贵族、军阀、官僚、军国主义、资本主义, “遇见这种不可当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的飞落在地”。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还号召中国人民“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创建一个“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新世界。 五四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如果说,在五四之前,中国还只有个别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数量也很有限;那么,在五四以后,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则逐渐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时代潮流。经过五四运动,更多的知识分子丢掉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抛弃了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开始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成了中国先进分子共同做出的历史选择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