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许倬云、张忠培/国别: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6-04-01 |
特色:
(一)聚落的总体结构对姜寨遗址的分析是从半坡文化层的微观堆积开始的。半坡文化层的地层观察显示半坡层还可以细分为三个小层,三小层分别提供三个相当完整的布局(图四~六)。三小层之间有很薄的生土,说明在半坡期遗址经过三次的使用、三次的废弃的过程,下面我们称这三层文化堆积为半坡期早段、中段和晚段。半坡期姜寨聚落的布局是同心圆的结构(图三)。遗址的中央是一个广场,那里除发现有可能是圈栏一类的遗迹外,很少发现其他遗迹,灰土的堆积也很薄。房屋和窖穴环绕中心广场而建,它们明显地分成东、南、西、西北和北等五个区组,每组房屋的门向统一,全都朝着中心广场,区组之间有一没有遗迹的缓冲区。一条半月形的壕沟,加上西面的临河,划定了聚落的界限。聚落以外是墓葬区,有三片不连续的墓地。简单的目测显示姜寨遗址半坡期三段遗存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变化。**,壕沟只存在于半坡中段。第二,在半坡早段,遗址的南部除了两座房址外,基本上空无一物。这两座房址有打破关系,所以南区在早段共存的只有一座房址。尽管这样,聚落的设计还是保存了向心型的结构,好像在为南组保留了适当的空间。第三,西北组大部分为现代的姜寨村迭压,未窥全豹,除了中段有较多的房址代表外,早晚两段房址虽少,然能见门道的房基都是东南偏南,与他组房址截然不同。第四,遗址的西北部,在半坡晚段受严重破坏,房址荡然无存。第五,姜寨遗址虽然经过三次使用,聚落的空间结构却基本保持不变,五个区组的遗迹占据与他组相对的位置,组与组之间的界线虽然稍有变化,并没有影响聚落的整体布局。第六,半坡中段出现了几座大房址,分布在各区组,如果仰韶大房子主要是用于举行集体仪式的话(汪宁生1983),各区组都有独立举行仪式的设施。把姜寨遗址半坡期聚落的遗迹分成五组*早是巩启明和严文明(1981)提出来的,他们还以此探讨姜寨的社会结构。不过这个看法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主要是西北组的房址数目太少,它是否独立成组有商榷余地。陈雍(1993)著文把姜寨的居住区分成四组。我认为五组的说法比较符合考古的实际情况,主要是遗址的西北角的房址门向是朝东南偏南开的,与西组和北组相异;还有,半坡中段西北组与东、南、西、北四个区组一样,都有一座大房子。半坡期的姜寨居民到底是把聚落分成四组还是五组对本文的旨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毫不含糊地把居住区划分成几个区组,刻意利用建筑环境的意图在6000年后的今天,还是一目了然的。上面的讨论确定了半坡期姜寨聚落虽然经过三次使用,三次废弃,空间布局却保持不变,这个观察符合建筑环境是按分节社会的原则而设计的预期,同时也部分地支持了假设一:整体的空间结构有等级秩序,相应于社会分节。下面我们试从考古遗迹的形制变异讨论这个问题。P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