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恒心——成功的基石一位琴童在国际大奖赛中摘得桂冠。看到这样的报道也许你并不会感到震惊,因为时下国内学钢琴的少年有许多,弹得一手好钢琴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当你知道他为这所做的努力后,也许你就会对他的成功背后所隐藏的精神所感动。他能每天在钢琴前坐上11个小时。11个小时就是39600秒。一个坐姿坚持39600秒,那该多么难耐!他能连续11个小时反复练习弹奏同一支曲子。在琴凳上持续坐11个小时已是难事,反复练习弹奏同一支曲子,岂不难上加难!其间必将充斥太多的单调、枯燥、乏味!但正是这种恒心让他取得了*后的成功。一位高考文科女状元在接受采访时说:“每天早晨无论刮风下雨,我都会坚持跑步3000米;每天凌晨1点前,我从来没有睡过觉……”这两个数字令人汗颜!当然,每位高考状元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状元经”,未必每个人都如她一样晨练、熬夜,但我想,每位高考状元的成功之路必然都包含着一颗恒心和类似艰辛的付出。曾经有一套畅销书在排行榜上高居首位长达数月。这套畅销书作者还不太习惯用电脑写作,喜欢用手书写稿件。他身高1.72米,可是,他已经成文或者写废的手稿叠加起来竟高达1.74米,比他的身高还要高出2厘米!这1.74米高的手稿,全是由他一笔一笔写成的。写作期间,因为伏案久坐,这位1.72米的作者患上了颈椎病,曾经无数次地贴膏药、看医生,他的超乎寻常的付出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终于使图书获得畅销佳绩,给他的人生涂上了艳丽的一笔。额满,暂不雇用22岁的西蒙·福格从伯明翰大学毕业后,来到伦敦寻找工作。经过充分的准备,他决定到世界*著名的《泰晤士报》去寻找工作。他走进了总经理的办公室,十分恭敬地问:“请问你们需要编辑吗?”对方看了看貌不惊人的他,说:“不需要。”“记者呢?”“也不要。”他却毫不气馁,继续问道:“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总经理已经有些不耐烦了,说:“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都没有。”谈话进行到这里,几乎所有的求职者都会失望地回去,因为总经理的态度表明,报社目前“不可能”录用任何人。可是,西蒙·福格却不这么想,他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交给对方,说:“那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了。”对方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结果,西蒙·福格被总经理留了下来,负责报社的宣传工作。20年后,他成为这家报社的总编。陶渊明论“持之以恒”一个读书少年向陶渊明求教。陶渊明带他来到田边,指着尺把高的稻禾问:“你仔细瞧瞧,它现在是否在长高呢?”少年蹲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禾苗,看了半天,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样变成尺把高的呢?”少年不解地摇头。陶渊明开导说:“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没觉察到。学习也是这样。知识的增长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就会由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接着,陶渊明又指着一块大磨石问:“你看那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答:“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到,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少年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进一步诱导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镰、磨锄,久而久之,磨损而成。由此可见,‘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所学知识就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被忘掉。”由于陶渊明循循善诱的开导,少年终于悟到了为学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道理。决不能放弃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成功秘诀”的讲座,邀请丘吉尔来演讲。演讲的那一天,会场上人山人海,世界各大新闻媒体也都到齐了。丘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说:“我的成功秘诀只有三个:**,决不放弃;第二,决不,决不放弃;第三,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说完走下了讲台。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然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掌声经久不息。都是正面美国华盛顿山的一块岩石上,立下了一个标牌,告诉后来的登山者,那里曾经是一个女登山者躺下死去的地方。她当时正在寻觅的庇护所——“登山小屋”只距她100步而已。如果她能多撑100步,她就能活下去。这个事例提醒人们,倒下之前再撑一会儿。胜利者,往往是能比别人多坚持一分钟的人。即使精力已耗尽,人们仍然有一点点能源留着,利用了那一点点能源的人就是*后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