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不周山的倾倒中国大陆地势,看去西高东低,由“世界屋脊”般的青藏高原,向东南倾斜降落,依次也不乏错落地置列着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冲积平原,其间有长江、黄河蜿蜒东流入海。传说太古时候,共工与颛项争帝,结果共工失败,因发誓与颛项不共戴天,用头去撞不周山,不周山是西北顶天的柱子,遭共工这一撞,天倾西北。实际上,西高东低起因于玄古时代喜马拉雅山系隆起,西北地层因挤压而上升,天未曾垂下来过。南北气候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而适于农耕的平原、盆地又只占到总面积的1/3。地理面貌的特点一是疆域广大,二是多样的小环境又各有特点,所以又不免物产不齐,风土人情各异。文明的地域分布 中国大地地层中的古人类遗存,以骨化石和原始石器为主,后世发掘遍及东西南北,表明在考古学划定的旧石器及中石器时期(距今300万年到公元前7000~前8000年),都散落着文明的早期萌芽。如留下遗迹的元谋人(云南)、蓝田人(陕西)、北京人、郧县人(湖北)、金牛山人(辽宁营口)以及稍晚的丁村人(山西)、马坝人(广东)、河套人、山顶洞人(周口店)。新石器时期大量考古资料显示,先民早期聚落的地理环境与大河并不相干。在河谷地带定居以及考虑灌溉可能是更晚的事。 新石器时期已知主要中国文化类型,大致分布在四个区域。这些区域共同显示先民生息于近水的高地。其中,**个地区是中原地区,由裴李岗和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地理环境多以土丘、小河和平坦土地为特征;第二个是山东半岛,前有大汶口文化,后有龙山文化,遗址皆依于傍山近水的台地;第三个是长江三角洲,经太湖流域至杭州湾,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大体处于平原、湖沼和丘陵山地的交接地带;第四个是汉水与长江下游稍晚的大溪和屈家岭文化,也都靠山临水或在小河汇流处伴以小丘错落。九州与十道史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至迟在夏代可能已有九州的概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目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1/8l或1/9,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有大九州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