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落红集

作者黄裳 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特色:

“文化大革命”后期,黄永玉来沪,我陪他去访问过一次巴金。永玉带来了沈从文的问候。萧珊不在了,我是很久以后才昕到这不幸的消息的。巴金的头发全白了,使我吃惊。有许多话想说,可是又无话可说。这次见面是拘束的、寂寞的。 巴金前后有多少次来到西湖,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了。八十年代初,他每年总要到杭州来住一个时期。大半住在湖滨的西泠宾馆里。凭窗外望,眼前是一片迷蒙的西湖。他曾问过我,眼前的小岛是不是阮公墩。那时他的腿脚已不方便,室外凉台在雨中积满了水,也不能踏过去。每天下午常到楼下的客厅里闲坐,看熙熙攘攘的外国游客出入,一坐半日。他一直不放弃观察人物的机会。 一九八三年秋,又一次陪他来到杭州,又一起到了绍兴。同游有黄河清(源)。他一直盼着能访问鲁迅先生的故乡,这次终于圆成了宿愿。走访了鲁迅故居,在百草园里留下了一帧照相。接受了一匣“金不换”的赠品,这是鲁迅先生惯用的毛笔。坐在故宅的堂前,为纪念馆题了词。又来到故居对面,踏过屋前的小桥,踏进“三味书屋”。他在鲁迅先生儿时读书的座位,侧身挤进狭小的书桌,开心地笑了。 午饭时主人取出了存放了几十年的绍兴陈酒,只有一小瓶,座中都分到一小杯,那确是难得的陈酿,已经成了琥珀颜色的了。饭后到大禹陵去,他虽然没有登上长而高的殿前阶陛,到底自己走近了有着朱红大字的禹陵碑亭。 他在杭州与朋友的过往,从老友黄源、夏衍起,到灵隐寺的僧侣、创作之家的小朋友,处处流露出老人在友情中的欢愉。他是从朋友、读者的友情中汲取力量、享受愉乐的。他是在读者的保护下走过九十多年并非平坦的岁月的。他曾热切希望冰心、曹禺能到杭州来欢晤,都未能成为事实。他行经白乐桥怀念逝去的方令孺。杭州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和朋友联系在一起的。 杭州有许多名迹,他没有一一遍览,只念念不忘去访问了岳坟。在岳忠武王庙留存的若干碑碣中,他只在文徵明的词碑前久久伫足。历来岳坟的题咏多矣,好似汇集了数百年来诗人文士来开一次大型座谈会,但都不免眼光狭小,只将罪责归之于秦太师等四名坏种。是文徵明**个揭露了事实真相,“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把宋高宗这个*高责任者揪出来了。巴老游岳庙是在八十年代初,距“文化大革命”不过数年,他在《随想录》留下了《西湖》、《思路》等篇,指出只要顺着思路思考,越过了种种障碍,当然会有应有的结论。看来这应该是他在湖上得到的重要收获。 新时期以来,我又成了他家的客人,又充分享受了谈天的快乐。十年来他的主要工作是写《随想录》,我曾在一篇小文中说,这是一本悲壮的书,后来得到他的认可。每次见面,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希望我多写些东西,这时时使我惊醒。六十年来从他为我印成**本集子起,一直说的就是这句话。从中我领受到前辈火热的拳拳的心,仿佛自己依旧是当日的青年,在老树浓荫的覆盖下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