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老子》

作者赵又春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特色:

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日希;■之而弗得,名之日夷。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这一章,注家们对全章主旨的领会均属猜谜性质,我所见到的译文,你即使参考了注释,读了之后都仍会觉得不知所云,以致不能不怀疑译注者能够相信他自己是真的读懂了。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章虽然讲的是道,却在*后四句才出现“道”字,前面几大段都把“道”作为一个设定的存在物,用描写感性物体的语言来描述它,以致文义实在有些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把握。一、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日希;■之而弗得,名之日夷。这三句,王本一律无“而”字和后一“之”字,“弗”都作“不”。这倒是对于文义没有影响,但它又将“微”与“夷”对调,就令人不解了。“夷”为“平”义,自然可以用来指称用手抚摸东西时的光滑而无凹凸的感觉,怎么能用来“名”视而不见之物呢?“■”正是抚摸的意思,所以末句让“指”和“夷”相配是很恰当的。王本“■”作“搏”,这也许是因为它先将“夷”作“微”了,所以用“搏”(“捕捉”义)来与“微”相配。“希”本无“寂静”义,但《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句(四十一章),据此可以肯定这里的“希”也是“寂”的意思。不过我们也不必太看重这里的“微”、“希”、“夷”三字,因为这三句话无非是说设定的那某个东西,它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着,又分别从视、听、指这三种感知结果方面给它命名,不过是强调它的不可被感知性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罢了。因此接下说:二、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至诘”,帛书本作“至计”,一般认为“计”是“诘”的借字,也是“追问”的意思,所以“不可至诘(计)”是说不可穷究,也即追问不下去了。王本“三者”前有个“此”字。“(此)三者”是指哪三者?一般都认为是指“微”、“希”、“夷”这三者。这三者为什么不可以至诘呢?却都不问不答。特别是,几乎又都把后句头上的“故”解释为“故而”,这更令人不解:“不可至诘”是说回答者没有了答词,这是人的认识的局限性问题,怎么会成为认识对象——客观事物“混而为一”的原因?应该倒过来说才对呀!据此我认定:1.这里的“三者”乃是指上面三句话说的用以认识那个设定的东西的三种方法,也即去“视”它、去“听”它、去“■”它这三者。按说,用这方法去认识某个对象,那对象必是感性存在物,因而理应是可以“至诘”的。例如,可以视,就总有所见,见到了,就可问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等等,答出来了,又可以继续追问色多深、形多大等等,简直没个完。因此,这里说“三者不可至诘”,乃是说这个对象很特殊,竞不可以这样追问。至此,实际上已暗示了这个设定的对象不是感性存在物。2.后半句头上的“故”不是“故而”的意思,而是“本来”的意思”。“故”字有这个用法,有《荀子·性恶篇》为证:“凡礼仪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按这理解,“混而为一”不是“三者不可至诘”的结果,或据以推出的结论,正相反,是交代“不可至诘”的原因,或者说理由。“混”不是“混合”、“混杂”的“混”,而是“混沌”的“混”。马叙伦说:“古书言‘混沌’者,皆谓未分析。”所以“混而为一”,是指浑然一体、不可分析的状态,或者说性质,前面加个“故”,就是指明那设定的对象本来是不能分析的,因此你用视、听、指的感知方法去认识它,当然“不可至诘”。任先生将这一句翻译为“它实在是一个东西”,是译得非常准确的。P69-70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