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经营之道

作者徐同文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4-01

特色:

作为一所普通高校的校长和党委书记,有着十几年高等学校的管理实践和理性思考,加上曾到亚洲、欧洲的十几所大学考察、研究,我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事实:中国大学在教育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模式、教育制度、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处在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步人关键期,中国大学一路走来,目前正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当然,我们不能像战国时期的杨子那样,“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中国的大学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其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和现代大学制度,这是我们别无选择的唯一出路。一、社会经济转型,使大学教育面临选择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走过的道路,总体上看是一个借鉴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并有所创新的过程。中国的高等教育始终在努力寻找一种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这是一个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也随之产生了诸如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加人WTO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高等教育如何深化体制改革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本土性特征的问题,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强烈的本土意识和主体性反思。每一位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都或隐或显地感受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大学正面临着三大选择。(一)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时期的理念选择从20世纪末期开始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不仅反映在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上,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大大增加。在精英教育时代,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更多的是外部的。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品种的增加,为*大程度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实现大众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促使高等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平。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决不是单纯地增加教育资源那么简单。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度过了规模快速扩张期,而且这种扩张已使高等教育的格局逐渐从精英时代走向大众时代。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这种规模的快速扩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升。在大众教育时代,受教育者有了更多的教育选择权——选择接受适合自己的高质量教育的权利。面对选择,中国高等教育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正确定位;二是提高核心竞争力。不论是居于何种层次的高等学校,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类名牌大学到一大批民办大学、高职高专,都将面临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高等教育将从数量时期全面进入到质量时期,将从注重外延发展时期进入到打造内涵实质时期。(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管理模式的选择高等教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紧密相连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管理到经营的转变。谁实现了转型期管理模式的快速转变,谁就会抢得发展的机遇;谁被动地等待管理模式的转变,谁就贻误了发展的良机。P21-22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