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问路的客人-(引进版)(引进版)

作者伊琳娜.普雷科普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特色:

消失的图像当人们从小的时候就听到:那是我们的笨蛋……他是个饭桶……你是我们家里的小丑……你有两只左手……你从没做过什么有用的事……那么这种印象就会像沥青一样黏在儿童逐渐形成的自我形象上。这样的“形象内化”将有意无意地伴随到他们成年,同样类似的还有听起来舒服一些的那样:她看上去就像个公主……你就是我们的王子……嗯,你是个好心肠的家伙……人们总是可以信任你……你简直是个祖父……这样的话语也会被孩子记忆犹新。谁在内心又不会接受这种形象内化、简要介绍、偏见和被判断的东西呢,因为这些任务都是义务。将自己从这种强加的个人印象中摆脱出来是很费力的,而孩子通常缺乏这种力量。这需要有负面形象生活的力量和积极的能力。当事实与正面形象不符或突然发生冲突时也是需要耗费力气的。例如,当人们在学校里发现自己不是*好的,发现另一些孩子也不像多年以来一直相信的那样能认出公主来。从这些话语中流露出固有的这些形象,很难察觉儿童的好与坏的个性特点。而且那些尚未透露出来的信息也给孩子打上深深的烙印:他有些特别……他有朝一日会从祖父那里接手公司……这肯定会任意摆布每一个人的……在这些期望值的背后经常隐藏着那些父母自身尚未实现的生活愿望,父母将其寄托在孩子身上,但这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象的。于是,孩子*终将生活在父母的,而不是自己构想的世界里,不能按自己对世界的愿望去生活。虽然孩子知道他的义务,而且知道这并不代表什么,但是这些预设任务却阻碍了他们去发现和寻找自我。这些偏见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特别明显的是孩子学龄前的这段魅力时光。这时,孩子*难从他周围的环境中分辨出这些偏见来。人们能给孩子造成*坏的结果就是不再信任他能够走完自己的路。P36-37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