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

作者张永德/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特色:

殖民统治的开始,是基于军事武力,但殖民统治得以延续及维持,却往往见之于思想及文化的入侵,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殖民管治结束之后的“后殖民①时代”。学者早已指出,虽然殖民者结束在某个地方的殖民统治,但殖民思想、文化仍然会影响着那个地方,甚至以文化霸权(culturalhegemony)的姿态出现。②香港是个典型的例子。香港虽然在1997年回归祖国,脱离英国的统治,但殖民文化仍然在“后殖民时代”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这种情况在文化、教育上尤为明显。这当然跟长久以来殖民者为殖民地建构的价值观、文化观有直接关系。殖民地教育的本质,如叶维廉所述,是无法推行启蒙精神的。因为“启蒙”,表示了要通过教育让接受教育者自觉他们作为一个自然个体与生俱来的权利和他们本来所属的文化国度的身份。③以香港的情况来看,受殖民者如果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相当的自觉,意识到民族自尊的重要性,显然会对管治者不利。所以,英国政府作为殖民者的管治策略,当然以抑制香港人的民族意识为重点。这种管治取向在与教育相关的课题上,非常明显,并且在一直以来的语言政策及语文课程可以充分体现出来。香港从殖民时代过渡到后殖民时代的语言政策,并不能简单地以国旗的改换为分界线。香港作为殖民地的经验是很独特的,有着与其他殖民地不同的特色。①香港虽然是英国的殖民地,但一直以来与原来的母体中国内地的关系密切而微妙。在地理上,香港连接中国内地,很多人口都是从内地迁移到香港的。在经济民生上,香港的日用品和粮食,甚至用水都依靠大陆的供应。这个情况在1997年前后并没有太大转变。不过,虽然在民生日用方面仰赖祖国,但在思想上香港又跟祖国疏离。回归后,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拥有高度自治的权利,让香港进入后殖民时代在文化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这种选择的自主性,让早已习惯了殖民者的管治方式及意识形态的香港人,不像其他被殖民的地方,立即用民族主义思想来抗衡殖民文化,况且,习惯了西方生活模式的年青一代也不会感觉到有这种需要。回归前一项以年轻人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年轻人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感觉是平淡甚至没有感觉(37%),表示无奈及忧虑的也占24%,而表示期待的只有19%。②另方面,从文化形态看,香港与其他后殖民独立国家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说殖民文化至今仍然影响着香港社会。由于教育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检视香港语文教育从殖民时代到后殖民时代的变化,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的工作。P10-11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