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教育史

作者谢长法/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01

特色:

三、发展武备要求下的军事留学潮清朝武备向以八旗绿营为支柱,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湘淮军取而代之,但经过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冲击,湘淮练勇一蹶不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苦心经营30年的新式海军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清末厉行新政后,为了实现军事近代化,决定编练新军,但无奈又缺乏合格的现代军官,因此,为培养新式军事人才,清廷停止了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令各省设立武备学堂,于是,一些军事学堂纷纷开设。如1902年6月和1903年3月,直隶总督袁世凯创设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和北洋陆军武备学堂等。在创设军事学堂的同时,清廷也决定遣员出国(特别是赴日)学习军事。1898年,张之洞与刘坤一联合向日本派出30名陆军留学生,此后,各省纷纷效尤。如1902年,袁世凯就挑选武卫右军各学堂毕业生前往日本学习。据1902年的调查,是年在日本的陆军留学生计有:近卫兵**至第四联队、近卫骑兵联队、近卫野战炮兵联队、近卫工兵大队的见习士官39人,东京、大阪两炮兵工厂共6人,陆军士官学校25人,成城学校45人,共计115人。1903年8月,张之洞在《自行酌办立案章程》中规定:“保送学生入日本各学堂,除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及文科医科各专门不限人数外,其政治、法律、武备三门,宜分别限定名数,每年只准保送若干名。武备一门,非官派学生不准保送。”②由于该章程不久即作为清廷派遣留日学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所以对当时留日军事生的派遣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904年1月,出使日本大臣杨枢上奏建议:“……日本陆军经营数十年,成效*著,中国似宜添派学生来东,专送人陆军各学校,以期成就远大,用济时艰。”③为了从总体上指导、规范留日军事生的选派,1904年5月,练兵处又制定了《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规定,陆军学生的派遣,“以四班为一轮,每年选送一班,每班一百名”;“选派学生,各省须有定额”;并要求“凡已设武备学堂各省、旗,其学生应在该学堂内选派,若未设学堂之处,则于文武世家子弟内选派”;所选学生,要求“必须身家清白,体质强壮,聪明谨厚,志趣向上,并无暗疾嗜好,于中学已有根柢,武备各学已得门径,年在十八岁以上,二十二岁以下者为合格。其未有武备学堂之处,于武事本未谙习,而经史时务之学必须优裕”。之后,练兵处对各省所咨送的学生进行考验,合格者,送人日本肄业。而不少省份遵照《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之规定,也纷纷从本省武备学堂选派学生赴日学习军事。如1904年9月,山西省由本省武备学堂中选派学生20人赴日学习陆军,“以备常续备军将校之材”;10月,江西武备学堂派胡谦、李烈钧、欧阳武、余鹤松4人至日本振武学校肄业;12月,云南派百余人赴日,其中学陆军者28人……清末的赴日军事留学生肄业的学校主要有振武学校、陆军测量学校、骑兵学校、炮工学校、海军学校等,而其中人数*集中的是陆军士官学校。该校乃是1874年创建于东京(后迁至神奈川县)的一所初级陆军军官学校,这所培养了众多日本近代陆军著名将领的学校,从1900年起即开始兼收中方选送的留学生,它以教授初级军事知识为主,分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辎重科、野炮科等。依照规定,凡欲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必须先入军事预备学校——成城学校(1903年改称振武学校)学习一年至一年半,毕业后,再到陆军联队(团)进行下等兵至下士资格的实习半年至一年,然后,再以下士资格人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一年至一年半,毕业后,还要再去联队实习三个月至半年时间。据统计,在1908年的《陆军部档》记载,“赴日陆军学生数目已不下一千余人。问由振武学校毕业得人联队学生四百九十九人,现在联队者七十五人,在士官学校者二百五十五人……其曾入联队递人士官学校,现在毕业回国学生已有二百二十九人之数。”而总计从1900年至1910年,进人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共9期647人。相对于师范、法政留学生,清廷对军事留学日本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十分严格。因为对清廷而言,选派学生赴日学习军事,一方面是想将他们造就成维护其摇摇欲坠统治的鹰犬;另一方面,又十分惧怕这些学生在海外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危及大清皇朝的天下。所以,在留日运动早期,练兵处即规定:“学习兵事,专为国家振武之用,自应由官遣派,不得私自往学。其有现时业经在日习武之自费生,应由驻日大臣及监督,察其志趣向上,学业精勤,年限未满者,随时咨明练兵处,贴给旅费,改为官费省,以资造就。”P49-50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