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西汉)司马迁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6-06-01 |
特色:
《商君列传》 商君是卫国国君的姬妾所生的公子,姓公孙,名鞅,祖先原本姓姬。 公孙鞅年轻的时候便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丞相公叔座时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举荐他,恰好病倒了。魏惠王亲自前来探视病情,问:“你的病如果发生意外,国家该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纪轻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魏惠王没有作声。等他要离开的时候,公叔座令左右退下,对魏惠王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的话,就一定要把他杀掉,千万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了他的请求,然后便离开了。公叔座召见公孙鞅,抱歉地说:“大王刚才问我谁可担任魏国丞相一职,我提到了你的名字,可我看大王的脸色不会赞同这个观点。我本着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请求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死他。大王已经答应了我。你还是赶快离开吧,不然将难逃一死。”公孙鞅说:“大王没有听从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可能会听从您的话杀掉我呢?”于是没有离开。魏惠王离开后,对左右说道:“公叔座病得很厉害,真叫人伤心啊!他让我把国家大事交给公孙鞅,这不是太荒谬了吗?”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选拔贤人,准备重振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的土地,便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 秦孝公接见卫鞅以后,卫鞅谈了很长时间,可秦孝公却困得直打呵欠,听不进他的话。谈完话以后,秦孝公对景监发脾气说:“您的客人不过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家伙罢了,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于是责备卫鞅,卫鞅说:“我试图以五帝之道劝说国君,可是他却不能领悟我的意思。”五天后,景监再次请求秦孝公召见卫鞅。卫鞅再次见到秦孝公,这一次他谈得更多,可是仍旧没有打动秦孝公。交谈结束以后,秦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试图以三王之道劝说国君,可是仍未被采纳。请他再召见我一次。”卫鞅又去见秦孝公,秦孝公觉得他讲得很好,可尽管如此,还是没有接受他的观点。交谈结束以后,秦孝公对景监说:“您的客人还不错,我可以和他好好谈一谈了。”卫鞅说:“我以五霸之道劝说秦孝公,看他的意思是准备采纳了。如果他再次召见我,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卫鞅再次进见秦孝公。秦孝公和他谈得很投机,不知不觉地向前挪动膝盖,靠近卫鞅。就这样,谈话一直持续了好几天,秦孝公都不觉得累。景监问:“您是凭借什么迎合了我们国君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非常高兴啊!”卫鞅说:“我以五帝、三王之道去说服他,让他建立像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国君说:‘时间太长了,我等不及。再说每个贤明的君主都盼着自己在位的时候便扬名天下,怎么能默默无闻地等到几十年乃至百年之后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便用利国强兵的方法说服国君,国君对此非常高兴。可是这样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秦孝公任命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制度,可秦孝公却害怕自己会因此遭到天下人的议论。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便不会获得名声;做事犹豫不决,便不会取得成功。再说有比人高明的行为,本来就会受到世俗的责难;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他人所嘲笑。愚蠢的人对摆在眼前的事实都看不明白,聪明的人却事先就会预见到即将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事情的发轫,而只能在事后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快乐。讲求*高道德的人不必迎合世俗,成就大业的人不必与凡人商议。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仿效旧的成法;只要对百姓有利,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秦孝公说:“讲得好。” 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无需改变民俗来教化百姓,聪明人也不必改变成法来治理国家。顺应民情而施教化,不用费力就能取得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就会使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 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观点。一般人习惯旧有习俗,而读书人则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却不能和他们讨论常法以外的事情。三代礼制不同却都能成就王业,五霸法制不一却都能称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制,愚蠢的人被法制管制;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平庸的人被礼制束缚。”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器物。效法古制,可以没有过失,遵循旧礼,可以避免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为了国家的利益,就不能仿效古制。所以商汤和周武王不效法古制却都成就王业,夏桀、商纣没有变更旧礼制却一样遭到灭亡。反对旧法的人无可非议,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秦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做左庶长,*终确定了变革法制的命令。 于是命令百姓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一家有罪,其他九家必须检举,否则十家连坐。不告发坏人的被处以腰斩的刑罚,告发坏人的和斩了敌人的首级一样受赏,窝藏坏人的和投降敌人一样受罚。百姓一家有两个以上男丁而不分家的,要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在军队里立下军功的,要按功劳大小受封爵位;因为私事发生斗殴的,要视情节的严重程度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鼓励从事农业生产,在耕田织布中粮食和布帛得到极大收获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从事工商业以及因为懒惰而导致贫困的,要把他们投入官府做奴婢。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被列入贵族行列。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和奴婢的衣服、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够光彩。 新法制定以后,还没有公布之前,因为怕老百姓不肯相信,便在国都市场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发布告示说,谁能把它挪到北门,就可以获得十金的奖赏。百姓们感到非常奇怪,谁也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又宣布说:“谁能把它挪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这种方式表明对百姓的诚信。就这样,新法终于得以实施。 新法在民间实施了一周年,到国都来诉说新法不当的秦国百姓达数千人之多。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之所以不能顺利实施,就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了它。”准备严惩太子。太子是王位继承人,不能对他进行惩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太傅公子虔,他的太师公孙贾也同时遭到黥刑。这以后,新法便在秦国贯彻下来。新法实施十年以后,秦国百姓都十分高兴,遗失在路上的物品无人捡拾,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足,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家而战,不为个人私利而争斗,所以乡村城镇治安良好。当初诉说新法不好的那些秦国百姓又纷纷前来诉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都是一些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都迁到了偏远的城邑。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对新法指指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