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虎文化作为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我国虎文化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无论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在甲骨文中,“虎”字就是一只造型优美可爱的象形虎。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为6000年,伴于一位祖先遗骨的东西两侧,依照方位,恰与后世盛行的“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被誉为“中华**虎”。此后从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朝、汉朝的石雕、石刻和画像石,以及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瓷器中,以虎为原型的艺术品的纹饰、造型更加丰富。例如,在青铜器中,商代的龙虎尊的主题纹是“虎口衔人”;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饰着一对虎纹,虎口相向,口中含着人头;妇好墓出土的铜钺上也有“虎钉衔人”纹;特别是一件名叫“虎食人卣”的商代作品,卣的三个支点是虎的两条后腿和尾巴,虎的前爪抱持一人,张口欲啖人首,形象生动,撼人心魄。不过,这个造型反映的并不是虎吃人,而是古代人对虎的崇拜。在我国历史上,以虎为题的工笔画、写意画、漆画等更是不胜枚举。在年画、泥塑、皮影、剪纸、布玩具等民问美术作品中,虎的形象则有很多不再是凶猛的野兽或者权威的象征,而是一种可亲可爱的动物。汉朝时,人们都在除夕之夜在门上画虎以驱鬼魅。因为《山海经》中说道:在沧海之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上有一株桃树,其枝叶盘曲舒张,覆盖3000余里。可是在它的东北面却有一处间隙,这就是供众鬼出入的“鬼门”。山上还住着两位神仙,一个名叫神茶,一个名叫郁垒,是专门负责监管众鬼的。凡是遇到为非作歹的恶鬼,二神就用绳子把它捆上,然后投给老虎吃掉。所以在*正宗的门神画上,除有神茶、郁垒二神外,都还绘有老虎。我国民间还认为“虎毒不食子”,因此为了儿童的安全、健康生长,还常把小孩的鞋帽上绣上虎头等装饰,称为虎鞋、虎帽,以讨吉利,驱邪避祸。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也写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兔。”的诗句赞美虎的爱子之心,这里的“小于兔”就是虎的幼仔。由此也可以看到我国人民善良、达观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