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3.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像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一样,一同上断头台。——周恩来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五四运动时。当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恩来,在天津学生界已很有名气。邓颖超则在北洋直隶**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周恩来喜欢演话剧,因为当时男校没有女生,所以周恩来时常扮演女性。而邓颖超所在的学校没有男生,她便穿长袍马褂、戴礼帽,扮演男新闻记者。周恩来经常指导女校同学演话剧,与邓颖超的交往便在那时开始,那一年,邓颖超15岁。邓颖超曾在一篇回忆周恩来的文章里说:“我们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不久,周恩来作为197名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中的一员前往巴黎,邓颖超则到北京师大附小当了教员。从此两人鸿雁往来,但仍没有往那一方面想。直到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直到此时,邓颖超才明白周恩来的心意。邓颖超后来说,她“理解恩来”,“他所需要的是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工作,能经受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伴侣”。从这一点上讲,为革命而挑选伴侣的周恩来被证明是很有眼光的。两人就这样一直靠鸿雁传书加深着彼此的感情,在通信期间,周恩来加入了共产党,邓颖超加入了共青团,但相互间都严格遵守党的秘密,互相没有通报。这种习惯也一直延续到周恩来与邓颖超以后的婚姻生活。1925年8月8日,邓颖超成了周恩来的新娘,他们结成了一对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的伴侣。在此后的岁月中,不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因工作需要,经常使周恩来与邓颖超分离,但他们却无论何时都心心相印,相互思念。1972年,周恩来得了癌症,一直拖到1974年夏天才住进医院。在这一年半中,邓颖超不论阴晴风雨,每天都要去看望周恩来,在手术时,邓颖超总是守候在手术室外边,直到深夜、凌晨……周恩来临终的时候,拉着邓颖超的手,艰难地说:“我还有很多话没对你说呢。”邓颖超也说:“我也有很多话想对你说。”继而,邓颖超轻轻地说:“只好留着,以后再说。”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了。同半个多世纪同生共死的亲人诀别,邓颖超用周恩来生前对她的爱称,献上了用鲜花扎成的花圈,上面写着“战友——小超哀献”。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20—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回国后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军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等职。P5-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