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的语言-歌剧史

作者(意)皮埃罗·米奥里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11-01

特色:

3浪漫主义1明暗之间罗西尼就像晴朗天空中的一道闪电,或者昏暗天空中流星划过的一线亮光。在当时的那波里音乐界中,音乐之王的位置仍无人占据。莫扎特英年早逝,仍未有人能够填补这位伟人去世后留下的空白。此时,罗西尼在意大利和国外都有不少的歌剧作品上演,他一出现,歌剧爱好者们就齐声高呼:他就是期望已久的帕伊希耶罗和齐玛罗萨的继承人,是他创新了意大利赞歌,正是他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是一个伟人位置的空白,一个很快就会被二流音乐家占据的空白,尼古拉。曼弗罗切未能实现填补这一空白的诺言,在刚刚二十岁出头就去世了。这跨世纪的20年就像蒙特威尔迪的去世与斯卡拉蒂的出世之间的40年一样,群雄逐鹿。整个18世纪是歌剧的共和时代,像佩尔格莱西·皮契尼和特拉艾塔等名人从未专横垄断过歌剧界。现在,歌剧共和的形式仍然存在,但已不很平静,几乎是在等待不由自主的,但又令人害怕的专制君主的诞生。尼古拉·金加莱利①、皮耶特罗·杰内拉利②、斯特法诺·帕维西③、维琴佐·普契塔和维琴佐·拉维涅④等都在勤奋地工作,特别是在喜歌剧领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瓦伦狄诺·费奥拉瓦迪⑤的滑稽剧《乡村歌女》,直到30年代仍被人们所喜爱。移居到贝尔加莫的巴伐里亚人乔瓦尼·西蒙·梅尔⑥的许多作品在几十年内广为传播。费尔迪南多·帕尔⑦的作品《卡米拉》和《阿涅塞》获得很大成功,经久不衰。他的这两部作品常常被定义为半严肃和诙谐的严肃风格。当法国军队踏遍意大利半岛,并在这里建立政府,激发艺术家创作热情的时候,一种新生事物出现在意大利歌剧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歌剧风格的第三次浪潮,即半严肃风格。当时这种风格并不是很有活力,只是在皮契尼的作品《好心的女佣》和帕伊希耶罗的《妮娜》中有所预示。在《妮娜》剧本中,作者将相爱的丈夫和妻子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的波折搬上舞台,波折是由爱挑衅和受固执的情感操纵的乡绅引起的,*后仍是大团圆的结局。故事情节中总是不时地插入仆人、管家或家庭教师一类的滑稽角色的表演,因而显得有些零乱。在法国,长时间以来就在实践所谓的救场喜剧,救场喜剧总能够解开剧本情节中的结。无论是凯鲁比尼还是梅尔都曾为艾丽莎和罗多伊斯卡等典型人物的故事谱曲。可以看出,意大利歌剧已在高卢(法国)开花结果了。更有甚者,人们直接称梅尔的《艾丽莎》为“情感剧”。罗西尼也在他的半严肃风格作品《贼鹊》中,加入了具有忧伤色彩的二重唱;“啊!为了我的回忆”,这不完全是浪漫主义的情感;而贝里尼在他的《梦游女》中,使阿米娜为“凋谢”的花朵而哭泣,这才是完全浪漫主义的情感。事实上,正当贝里尼和多尼采迪达到其艺术顶峰的时候,半严肃歌剧气势减弱了。从贝里尼的作品中诞生了意大利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也许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含而不露的,但却是深刻的。罗西尼的作品《坦克雷迪》中监狱的场景也发出了忧虑的信息。罗西尼出生在莫扎特去世后的第二年,他20岁时创作的作品被人们认为是新的严肃歌剧,一种已远离古代故事和神话传说的严肃歌剧。总之,严肃浪漫主义有可能来自于滑稽古典主义,来自于一种滑稽与热情的整体。当罗西尼自称是古典学派的*后一位时,他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很快就握笔耕耘,在20和30年代创作出了他们富有成就的作品。卡尔罗·科齐亚①的《圭萨的卡特琳娜》、朱塞佩·佩尔西亚尼①的《卡斯特罗的伊涅斯》和皮耶特罗·安东尼奥·库波拉②的新作《疯狂之爱》等正是在贝里尼短暂的浪漫主义昌盛时期创作的。总之,浪漫主义来自国外。即使说其中有法国人的中介作用,但却没有包含拿破仑的色彩。2浪漫主义的黎明浪漫主义确实来自外国。启蒙主义不只是一种艺术和创造性的运动,而且还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的运动。因而,意大利音乐能够摆脱悲伤的气氛。处于霸主地位的意大利在为欧洲贡献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比特拉克和麦里诺、音乐剧和音乐会之后,也能够站在一边,看着、等着他人的邀请。其实,这个时候在其他地方的哲学家们正开展着有关音乐的争论,沃尔夫冈·歌德正在度过他的成熟期和晚年,在不远的地方则居住着音乐的激进革命者贝多芬。浪漫主义正是从德国辐射到欧洲其他各地,先是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后是在文学、艺术和音乐领域,以至于当它准备普照意大利和法国的时候,已经耗尽了它初期的激情。当奧古斯都·维尔海姆·施莱格尔③意义非凡的《悲剧文学课程》意大利语版本出版的时候,正是罗西尼走红的时候。也就是在这一年,1798年,浪漫主义在柏林的《雅典娜神殿》杂志上得到了全面解释,并且使用了浪漫主义这个新名词。此时的那波里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使用方言,还在简单地准备庆祝前面提到的费奧拉瓦迪的杰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音乐浪漫主义在意大利扎根很慢、很零碎而且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在这里,简朴的半严肃歌剧也可能尽了它的职责,罗西尼的许多作品已染上了这种新的色彩。柏辽兹认为,法国也有罗西尼的痕迹,罗西尼本人曾在那里活跃了许多年。但在罗西尼之前,法国还有斯蓬蒂尼。斯蓬蒂尼是一位辛勤的职业收集家,也许*好说他是精明的时间利用者。斯蓬蒂尼是马尔凯人,求学于那波里。他在拿破仑成为法国皇帝前夕来到巴黎。这位法国皇帝在失去帕伊希耶罗的优美乐曲后,喜欢上了斯蓬蒂尼的这种形式,并在1807年,上演了他一部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名为《贞女》的悲歌剧。剧中充满了带有混合音色色彩的凯旋乐乐谱,混合音乐具有不容置疑的浪漫主义味道。当斯蓬蒂尼准备另一部悲剧《费尔南多·科尔特斯》的时候,皇帝几乎也是同时喜欢上了这部以征服墨西哥这样一个民间主题为内容的歌剧,因为其中隐含着他*近对西班牙非和平式的征服。在拿破仑垮台后,斯蓬蒂尼为了抵制波旁王朝的复辟,他来到柏林,担任负责演出的总经理。*后回到意大利,在威尔第创作《弄臣》那年去世。斯蓬蒂尼的歌剧是一种反应敏锐的歌剧,尽管有管弦乐器的生动运用和对中世纪题材的激情发挥,但由于他的歌剧严肃且缺乏柔情,还不能称作浪漫主义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法国歌剧除成熟的凯鲁比尼之外,还寄希望于让·弗朗索瓦·鲁修尔①浪漫主义的“庄严伟大”和约瑟夫·梅于尔②的喜剧和悲剧的兼收并蓄。……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