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群传

作者唐承德、姜之铮/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8-01

特色:

1898年7月23日,周逸群诞生于贵州省铜仁城关一个“小康”之家。铜仁,是贵州高原东部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城。四面有群峰环抱,东山从城东南突起,发源于梵净山麓的大小两江汇合铜岩成为锦江之水,由西转南绕城而过,向东奔流,在湖南境内汇成沅水,注入洞庭湖。在古老的铜仁府城中,有一条南北通向的小街名叫大公馆路。小街两旁错错落落地立着高矮不等的砖面瓦房,其中靠北头的一座院落是周家住宅。周逸群就诞生在这里。清朝道光年间,周逸群的曾祖父周卓然,从湖北蒲圻县杨柳村周家园迁来铜仁定居,从事油漆匾对生产。这一手工艺一直被祖父、父辈继承下来,并且有所发展。祖父周贵渠(排行第三)是经营能手,祖母是佃耕农的女儿。他们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积蓄了一些资本,于是在铜仁附近农村购置田产,又在城里修建了几栋房屋。到他父亲周自本执掌家业时,虽然家境每况愈下,然而全家仍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到了周逸群出生的时候,由于清王朝极端腐败和没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洋货”大量倾人国内市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业亦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周自本从事的油漆匾对生产日趋艰难。在逸群尚未记事时,父母因劳累成疾,先后离开了人世。几位族叔的家境虽没有他家那样富裕,但却读了一些书,如周自炳、周自谦、周自香等颇有学识。后来,他们给逸群以启蒙教育,灌输进步思想,对逸群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勤奋正直的少年20世纪初年,铜仁到处是私塾,没有新学堂。当时,未到入学年龄的周逸群有了念书的要求,但他看到读私塾的学童,每天都要给“圣人”作揖下跪的情景,又无论如何不去读私塾。五岁那年,族叔们为满足逸群的求知要求,就由周自炳先生指导他在家自学。族叔对逸群的谆谆教诲,体现在题赠给他的两副对联上。一副在他住室的窗户两旁写着:“尽日望云心不击,有时看月夜方闲”;另一副贴在住室内间的门上,款书:“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这对联成了少时逸群求知的“座右铭”。自学期间,少年逸群得益于周自炳先生的精心指导。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识字、读书、练字。他每天要写许多页毛笔字,写完后主动请叔父批改。周自炳先生总是逐字批改,写得好的,加圈鼓励;写得差的,亲自指点。有一天晚上,逸群在一盏油灯下,聚精会神地看书,连叔父来到他身旁很久都未发现。他一有机会,就天南海北地提出一些问题,请叔父解答。周自炳先生也总是循循善诱地启迪、讲解。叔娘则在一旁为他拨亮油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不是母亲,胜似母亲。逸群还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未记事就能听懂说书,经常挤在人群中听人说唱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显露出他对历史特有的兴趣。周逸群的家,是一个不大的庭院,前面当街是一片草地,后院靠墙的屋是他的住室,院中有一栋小楼,楼上是他的书房。书楼被花草、翠竹、果树环抱,环境十分幽静。打开书房窗户,鸟语花香扑人书房,他无心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更不愿去读那枯燥乏味的“四书”、“五经”,却一心扑在族叔给他的一些进步书籍上,诸如介绍中外历史著名人物的文章,真是爱不释手。这时候,由于家庭人口少,住房宽敞,家里就把靠书楼右侧的一幢偏房租给了另一家居住。可是,这家的青年人不学好,成天纠集一伙不三不四的青年,在那里弹唱荒淫小调和黄色歌曲,其声浪简直不堪入耳,搞得整个院子乌烟瘴气,不得安宁,严重地影响了周逸群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于是,他劝说这些青年以后不要再唱这类歌了。那伙青年人不但不听劝告,反而说了一些肮脏话,使周逸群非常气愤。有一天,他飞跑下楼,指责了这伙青年人。从此,周逸群才有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1905年,铜仁出现了一批热心教育的志士仁人,积极筹办新学堂。这年,周逸群的族叔周自炳联合从日本留学回乡的周井桐先生创办了城南小学。当时,城南小学是这个地区唯一的新学堂,实行初小、高小八年制。周逸群进入该校乙班学习。在学校他认真听讲,刻苦攻读;在家里他仍保持发奋自学的良好习惯。东山,是周逸群习课和锻炼身体的地方。它东临烟波荡漾的锦江,三面被城区环抱,山上常青树葱葱茏茏。秋天,满山金黄色的野柿子,给它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红漆的楼角,点缀万绿丛中。山脚西侧,有一石墩子,墩子上有一个自生的石盘,恰似石砚一般。清晨或是雨后,石盘总是盛满清澈如镜的水。石砚旁边,古人刻有“洗墨”二字。一丈之隔,生有一洞,洞内石壁上,名人书有“藏书室”三字,人们称它“仙人洞”。每天早晨,周逸群背着书包,跑步来到这里,时而朗读课文,时而活动四肢。P1-3

推荐

天云数据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