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解

作者(清)蘅塘退士/国别: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01

特色: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株瑰丽的奇葩,是人类文化史上*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本书精选唐诗三百首,首首脍炙人口、妇孺能详。注释体例包括正文、注释、语译、赏析几个部分。本书综合前人与今人注本的各种长处,为读者提供了一部比较切合时用的,知识性、资料性、鉴赏性相结合的读本。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成就。本书精选唐诗三百首,注释体例包括正文、注释、语译、赏析几个部分。读者对于本书正文外的三部分:注释、语译、赏析,也可以先跳过注释读语译;语译有不明处,再看相应的注释;*后再进入我“以心印心”的赏析的阅读。这样读法,也许能更好地达到三方面预期的效果:注释以实其基,广其识;语译以通其脉,顺其气;赏析以博其趣,撷其神。

蜀相①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⑧。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④。出师未捷身先死⑤,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①蜀相:蜀汉丞相诸葛亮。这诗是上元元年(七六0)春,杜甫初至蜀中游诸葛武侯庙作。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武侯庙在府城西北二里。武侯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中。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②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锦城在(成都)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柏森森:武侯祠前有老柏一株,相传为诸葛亮所手植。森森,长密貌。参前杜甫《古柏行》。③黄鹂:即黄莺。④“三顾”二句: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曾三顾茅庐。他替刘备筹划二分大计,创立了蜀汉的基业。刘备死后,诸葛亮当国,撑持危局,前后二十多年。频烦,一再烦劳。两朝,指蜀汉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⑤“出师”句: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伐魏,据五丈原(在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隔渭水相持,胜负未决。这年八月,病死军中。【语译】何处去寻找啊,诸葛丞相的祠堂?原来就在那,成都城外茂密柏树林。祠院中的碧草,草色映阶砌;叶底下的黄鹂,婉转鸣不停:难道它们啊,竟不知人间沧桑和悲辛。想当时,三顾茅庐,先主将天下大计,向您频请教;您开辟基业,匡济艰危,辅助刘氏父子,老臣见忠心。您出师未捷,奈何身先死;长使那代代英雄,泪下满衣襟。【赏析】起以“何处寻”反问,远远引来,导入二句武侯祠所在地,疏疏洒洒间,“柏森森”三字使人顿起庄严崇伟之感。颔联写到祠所见景色:草色自碧,黄鹂自啭,映阶隔叶,虚虚茫茫,便于庄严崇伟中透出无限悲凉惋伤之感。三联于惋伤中振起,由景生论,为孔明一生论断。“三顾频烦”就明君一方言,“两朝开济”则由老臣一方言。“老臣心”系“天下计”,有以报答先主“三顾频烦”之恩,这便是杜甫心向往之的圣君贤臣政治,以致入蜀期间,他于孔明再三歌咏致意。然而先主去后,后主懦庸,孔明明君贤相政治成为泡影,这不与老杜一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结果却险遭杀身,流落西蜀的憾恨古今相通吗?尾联即承“老臣心”咏叹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引出古今英雄洒泪凭吊的深重感叹。自然,老杜自身也在这“英雄”,失败的英雄之列了。本词于谒祠诗为正体,前半谒祠,后半议论抒情。但开合驰骋,断制超群,不唯不觉板滞,反而“豪迈哀顿,具有无数层折”(《唐宋诗醇》)。P217-218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