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②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③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④常使民无知无欲,⑤使夫智者不敢为也。⑥为无为,⑦则无不治。⑧ [校注] ①“贤”,敦本作“宝”。蒋锡昌说:“《说文》:‘贤,多财也。从贝,取声。’不尚贤,犹不尚多财;与下文‘小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一律,皆指财物而言。敦本‘贤’作‘宝”盖为后人旁注之字。不尚多财,则民不争,此老子正用本义。”又说:“《庄子·天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庄子‘不尚贤’之文,虽偶与《老子》相同,其义则并不相涉。王注:‘贤犹能也。’此以庄义释老,恐非。”今各家多宗王注,似宜斟酌。《六书故》:“贤,货贝多于人也。” ②碑本、御本、敦本、龙本、强本并无“为”字。依前后句例,“为”字应是衍文。 ③纪昀说:“原本及各本俱无‘民’字,惟《永乐大典》有之,据弼注‘故可欲不见”上承‘没命为盗”则经文本有‘民’字。”刘师培说:“古本实有‘民’字,与上两‘民’。一律。”金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无“心”字。《帛书》甲、乙本亦并无“心”字。 不见,无视,蔑视。 ④严复说:“虚其心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为我;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强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高亨说:“四‘其’字皆指民言。虚其心者,使民无知无欲也。实其腹者,使民无饥也。弱其志者,使民不争、不盗、不乱而无为也。强其骨者,使民体力坚实也。” ⑤本句点明“圣人之治”的目的,是全章主旨。 无知,没有意见。谓不愁饥寒而身健,满意于生活。承上实腹、强骨言。 无欲,没有欲望。谓受道从理,不惑于外物。承上虚心、弱志言。 ⑥王注:“智者,谓知为也。”不敢为,渭智巧的人虽知施为,也不敢造事。不是不敢造事,是在“民无知无欲”的情况下,造事也起不了作用。即六十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之意。 ⑦从事于无为。谓办事顺应自然,不加造作。 ⑧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都是有为,有所造作。这就会使智巧的人从中造事。因此,实行无为,才能杜绝乱源而无不治。 [解说] 本章承上章专论无为之益。首提出无为的三主张。次说明圣人图治的方法。末结论无为的效应。 [今译] 不崇尚财富,导使民众不争夺;不珍爱难得的东西,导使民众不偷盗;蔑视逗人贪图的事儿,导使民众不作乱。因此圣人的治理民众:排空他们的心机,充实他们的肚腹,削弱他们的意图,增强他们的筋骨。总是使得民众没有意见,没有欲望,致使那智巧的人不敢造事啊。办事顺应自然,就没有不太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