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芳园筑向帝城西——万寿山昆明湖为证 《红楼梦》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聚集了诸多红楼人物题咏大观园,给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这座园林提供了条件。 薛宝钗诗“芳园筑向帝城西”,首先从方位上作了表述。帝城西,即帝都的西方。清代的帝都是北京,北京城的西面坐落着小说中的大观园,也坐落着现实中的颐和园。 惜春诗:“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李纨诗:“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探春诗“名园筑出势巍巍”都在反复说明,大观园是一座既有山又有水的山水园林,而且规模宏大。联系到它所在的帝城西,大概除颐和园外,找不出更符合这些特征的第二处了。 当然,仅凭方位和抽象概括还远不足以做出认定结论。只要我们不离开颐和园,就还会有些许证据呈现出来。不过,这些证据都经过某些变形处理,或表述含糊,或方位错乱,远不比看照片、看地图效果直接、准确。所以,单凭一个半个还不能有证明力。但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应该说就可以看作是证据链条中的一环了,因为它们所在的大环境也在产生影响力。比如,我说某处景点像荇桥,是因为它坐落在“帝城西”的园林里,相反,如果在帝城东,它就是别的什么桥,而不是荇桥;同样,“帝城西”的园林里有桥像荇桥,有某处像排云殿、对鸥坊……那么,这座园林就应该是颐和园。 第十八回,贾元春有诗:“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成始。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大观园即由此得名。颐和园的一处乾隆题刻就颇与之呼应。 《日下旧闻考》第八十四卷记述,清漪园原有一处景点叫餐秀亭,“餐秀亭后石壁上勒御题‘燕台大观’四字”。后因兵燹餐秀亭被毁,在旧址上另建其他。《北平旅行指南》中称:“在养云轩后山之半,旧名餐秀亭,清光绪间改建。轩三楹,为卷舒形,榜日福荫轩。其西岩间勒有高宗题‘燕台大观’四字。”“燕台大观”四字保存至今,但游人罕至,几近埋没。燕台是“燕出”至此逗留的意思,燕出即皇帝轻装出游。大观即壮观的景象。翻成口语就是:皇帝游览时收入眼中的壮观景象。《红楼梦》里的“大观”是皇妃眼中的壮观景象,区别仅此而已。他们看到的都是宏大的山水园林则没有区别,他们概括感受的用语也一丝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