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

作者方英楷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4-01

特色:

三、发展新疆经济的政策忽必烈作为蒙古大汗和元朝的开国皇帝,不仅较早接触中原的汉族文明,而且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新疆,忽必烈设立和内地相同的军政管理机构,积极主张汉化,坚持发展农业,使得草原游牧生活逐渐向农业定居生活发生转变,促进了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忽必烈推进汉化、发展新疆经济的主要措施有:1.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和汉族统治者治理新疆的经验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忽必烈启用了许多汉族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幕僚,并让他们到新疆出任地方军政官吏。元朝治理新疆的许多办法是对汉唐以来有效政策的延续和发扬。为了推进汉化,忽必烈同反对接受汉文化、坚持游牧生活的蒙古宗王作坚决的斗争。阿里不哥为代表的蒙古宗王反对接受汉文化,反对定居和农业生产,这实际是无视社会发展进步潮流,固守旧的、落后的生活方式的表现。忽必烈同阿里不哥的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汉文化与草原蒙古文化之争。忽必烈战胜了阿里不哥,对于坚持汉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2.发展农业生产1269年,窝阔台汗之孙海都在塔拉斯河谷召集西北蒙古诸王反对忽必烈,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仍旧要生活在草原上,不能到城市地区去”。察合台汗都哇是海都的死党,也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平定海都、都哇叛乱后,为使饱经战乱的新疆经济得到恢复,元朝政府在新疆实行屯田,内地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进一步传播到新疆,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设立冶场,铸造农具为解决新疆农具缺乏的问题,元朝在别失八里等地设立冶场,铸造农具,内地先进的铸造技术进一步传人新疆。史料记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五月乙酉,元帅綦公直言:‘乞黥逃军,仍使从军,及设立冶场于别失八里,鼓铸农具。’从之。”4.兴办手工业元朝政府在新疆设立忽丹八里局、别失八里局,掌管染织手工业生产,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生产的发展。5.发给耕牛种子,赈济饥民对于缺少耕牛种子的农户,元朝政府实行官给,对于贫困饥民,由政府调粮救济,这些措施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元史》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月辛酉,赈别失八里、日忽思等饥民钞二千五百锭。”“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月戊午,都护府言:哈喇和州民饥,户给牛二头、种二石,更给钞一十一万六千四百锭,籴米六万四百石,为四月粮赈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正月戊子,以钞万锭赈斡端贫民。”此外,斡端、鸦儿看、哈失合儿、合迷里等处饥民,政府也多有赈济。由于海都、都哇叛乱主要发生在北疆,南疆和元朝统治下的其他地区受战争的破坏较小,所以农业生产在这些地区有了很大发展。《马可波罗行纪》曾记载,喀什噶尔地区“有甚美之园林,有葡萄园,有大产业,出产棉花甚饶”。叶儿羌“百物丰饶”,和田“产棉甚富”。(转引自《新疆简史》**册,第192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P143-144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