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谈建筑

作者梁思成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9-01

特色:
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它反映时代的步伐。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敏锐地区别时代的艺术特点,能感到历史的步伐。  建筑除物质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它是艺术。建筑师不是把一些东西堆砌起来,画出来。建筑师得有想法,有立意,创作在其中,有激情在里面才能满怀热情地去做。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代表着中国**代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之集大成。他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展示出其深度与广度。他指出的途径,随着中西文化的冲击、融汇而得以证实,并由表及里不断发展。他所积累的经验和阐述的见解是中国建筑理论的瑰宝,拂去历史尘埃更加光彩夺目。在改革开放、建筑创作空前活跃的今天,梁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我们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征途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

建筑是什么在讲为什么我们要保存过去时代里所创造的一些建筑物之前,先要明了:建筑是什么?*简单地说,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那就是:解决他们安全食宿的地方,生产工作的地方,和娱乐休息的地方。“衣、食、住”自古是相提并论的,因为他们都是人类生活*基本的需要。为了这需要,人类才不断和自然作斗争。自古以来,为了安定的起居,为了便利的生产,在劳动创造中人们就也创造了房子。在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或加强国防,我们仍然都要先建筑很多为那些建设使用的房屋,然后才能进行其他工作。我们今天称它为“基本建设”,这个名称就恰当的表示房屋的性质是一切建设的*基本的部分。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成果,由文明曙光时代开始在建筑方面的努力和其他生产的技术的发展总是平行并进的,和互相影响的。人们积累了数千年建造的经验,不断地在实践中,把建筑的技能和艺术提高,例如:了解木材的性能,泥土沙石在化学方面的变化,在思想方面的丰富.和对造形艺术方面的熟练,因而形成一种*高度综合性的创造。古文献记载:“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从穴居到木构的建筑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增加了经验,丰富了知识而来。所以:(1)建筑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克服自然,改变自然的斗争的记录。这个建筑活动就必定包括人类掌握自然规律,发展自然科学的过程。在建造各种类型的房屋的实践中,人类认识了各种木材、石头、泥沙的性能,那就是这些材料在一定的结构情形下的物理规律,这样就掌握了*原始的材料力学。知道在什么位置上使用多大或多小的材料,怎样去处理它们间的互相联系。就掌握了*简单的土木工程学。其次,人们又发现了某一些天然材料——特别是泥土与石沙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化学规律,如经过水搅、火烧等,因此很早就发明了*基本的人工的建筑材料,如砖,如石灰,如灰浆等。发展到了近代,便包括了今天的玻璃、五金、洋灰、钢筋、和人造木等等,发展了化工的建筑材料工业。所以建筑工程学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门。(2)建筑又是艺术创造。人类对他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衣服、器皿、武器等,从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我们就可看出,在这些实用器物的实用要求之外,总要有某种加工,以满足美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在住屋也是一样。从古至今。人类在住屋上总是或多或少地下过工夫,以求造形上的美观。例如:自有史以来无数的民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同时在建筑艺术上,是继续不断地各自努力,从没有停止过的。(3)建筑活动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宫殿、庙宇、民居、仓库、城墙、堡垒、作坊、农舍、有的是直接为生产服务,有的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巩固政权,有的被他们独占享受。如古代的奴隶主可以奴役数万人为他建筑高大的建筑物,以显示他的威权,坚固的防御建筑,以保护他的财产,古代的高坛、大台、陵墓都属于这种性质。在早期封建社会时代。如:吴王夫差“高其台榭以鸣得意”,或晋平公“铜辊之宫数里”,汉初刘邦做了皇帝,萧何营未央宫,就明明白白地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从这些例子就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封建霸主剥削人民的财富,奴役人民的劳力,以增加他的威风的情形。在封建时代建筑的精华是集中在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等等上,它是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作为压迫人民的工具的:而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民政权时代,建筑就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美好的生活而服务了。P3-4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