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程星/国别:中国大陆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6-07-01 |
特色:
中国人将上大学叫做“读”大学。告诉别人你上北大,你说:“我在北大读书。”上大学就是去大学读书,天经地义。古人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提并论,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强调的也是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一性,由此推想,连人生经历都可以从书本中读到。国.人历来将上学和读书视为同义词,因而,上大学的体验与读书基本上重合。上世纪80年代,神州大地突然刮起一阵留学旋风,一时间到美国“读书”成为有志青年的*高理想。20多年过去了,起码有三五十万当代中国人在某个美国大学“读”过书了,想来美国大学在当年中国青年心目中神秘的面纱早已被揭开。其实不然。美国大学虽然为许多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读书环境,但将美国大学本身当作一本大书细细念过的人似乎并不多。要不,你怎么解释,经过一代人的努力,美国的生活方式,从汽车、汉堡到好莱坞大片,从家用热水、洋房别墅到高速公路,全都进了中国,有的方面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中国的大学却至今无法跻身世界一流。要说那些曾经幸运地到国外潇洒走过一回的人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好好向国内介绍美国大学,也不尽然。这些年你到新华书店逛一下就不难发现,关于美国大学的书籍极为火爆,哈佛女孩、耶鲁学子居然和微软、通用电气的CEO们并肩站在书架上,蔚为大观。高等教育其实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但这些书籍的作者们是怎样来介绍美国大学的呢?他们有没有像到美国来学习工程技术的同行们那样,把美国大学良性运转的秘密带回国内并用于实践呢?我想没有。但是,不是他们没有努力,而是做到这一点实在不易。试想,假如你是来美国学工程的,那么两年硕士三年博士,再加上几年实验或实习,专业内的本领怎么也学个八九不离十了;回国主持一项工程,请几个你当年的教授作指导,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不算太困难。但是,假如你是来美国学高校管理,想学成后报效祖国,那你的路就要比你学工程的同学长得多。先是两年硕士三年博士,毕业以后假如你立即打起背包回到祖国,你关于美国大学如何运作的知识还只是纸上谈兵,连美国系主任怎么管一个系都知之不详;假如你想在美国大学得到一点实际经验再回国,得,你就从助理教授熬起吧。六七年以后一切顺利的话你才刚刚“满师”——拿到终身教职。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只是靠你努力能办到的了。你想走系主任到院长到校长这条路,行,慢慢争取吧。美国不时兴破格提拔,任何大学中层以上职位都要公开招聘,而招聘任何职位的前提都是“经验”。于是你就进入了一个鸡和蛋孰先孰后的怪圈:你得有经验才能得到职位;你得有职位才能取得经验。这样几个回合下来,你终于功成名就,可以回国报效了。但是且慢,你已经差不多四十有五,按照国情你已经快到功成而退的年龄!有时我想,难怪20多年了,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惟有美国领馆门口排着长队领签证的有志青年没有减少。于是,我动了写这本书的念头。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