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里障碍

作者杨心德/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5-01

特色:

分析愤怒是因外部干扰使愿望实现受到压抑或目的受到阻碍时所逐渐累积起来的情绪体验。人在发怒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血液系统扩张,横纹肌紧张度增加。其典型的表情是皱眉、鼻孔扩张、鼻翼向两边扩展、口张大呈方形、牙齿咬紧、面孔赤红。愤怒有可能产生强有力的感觉和打击的冲动。愤怒越强烈,感到的能量和冲动就越大,身体的打击活动倾向也越大。当然,有时老年人的愤怒表情会被掩盖,但仍然会有自然成分标志的愤怒体验。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用“维量评定量表”测定愤怒的维度包括紧张性、冲动性和自我承担能力等三个方面。紧张维度仅次于恐惧而居于第二位,冲动维度的得分是*高的,自我确信承担维度也相当强,可以说明愤怒时为什么容易产生偏激行为的原因。愤怒的发生是由于个体的强烈愿望受到限制或阻挠的结果。限制和阻挠可能来自外界的规则、他人的控制,也可能来自本人的身体或心理上的力所不能及。如果这种限制比较轻微,或是被掩盖,就不至于导致愤怒的爆发。轻微的愤怒也可能被压抑相当的时间,但只要这种限制或阻挠持续存在,愤怒几乎终究会发生。若持久地压抑愤怒的释放,必将付出健康方面的沉重的代价。老年人由于身体衰弱、工作退休等原因,个人的强烈欲望更容易受到限制或阻挠,使老年人更容易发怒。比如老年人的人际关系障碍常常是其愤怒的重要来源。受到侮辱或欺骗、挫折或干扰、被强迫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都容易使老年人发怒,而且情绪本身也有可能成为愤怒的原因。美国的汤姆金斯认为,持续的痛苦会转化为愤怒。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老年人因轻微的限制或阻挠便频繁地发怒,无法自制,便属于心理障碍。愤怒的原始意义在于激发人以*大的力量去打击和防止来犯者,少数情况下也用于主动出击。在现代社会里,除了出于自我防御,愤怒所导致的攻击行为要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指责和法律的制裁。所以愤怒更多地成为一种表达自身反抗意向和态度的标志。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愤怒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也会瓦解个体的认知和智慧活动,使人的认识范围缩小,难以顾及自己行为的后果,产生平时不可能产生的严重行为后果。持续而频繁地发怒,也有可能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正如两千多年前的《内经》所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频繁发怒容易使老年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增高,因而易患高血压和冠心病,也会使高血压、冠心病者病情加重,甚至有可能导致死亡。频繁发怒也容易患癌症,尤其是食道癌、乳腺癌和肺癌等。当然,这绝不是说愤怒是永久性的绝对消极情绪。外敌入侵所激起的愤怒,包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人们以,无畏的英勇气概抵御外敌,表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超越愤怒的发生依赖于对个人愿望限制和阻挠的被意识程度。如果老年人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人或事限制或阻挠自己达到目的,就不可能发生愤怒。一旦意识到限制和阻挠,并认定其是不合理的、恶意的,则必然会发生愤怒,甚至有可能导致对阻挠者的攻击。老年人防止频繁发怒,首先要对限制和阻挠作出合理的评估,看一看这些限制与阻挠是否真的有道理。有的时候,外界限制与阻挠是合理的,我们应该接受,并按照社会要求来调整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如果限制与阻挠是不合情理的,则可以加以进一步的解释,通过合适的途径再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或谅解。即使自己的愿望*终仍没有得到满足,也不要过高估计外部限制的伤害性。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必过于在意,耿耿于怀,也不要把事情尽往坏处想。当自己快要发怒的时候,可以命令自己将激怒的情境看轻看淡,避免正面冲突。待怒气稍消之后,再客观地评价刚才的激怒情境,想一想自己究竟有没有责任,发怒是否有必要。愤怒的情绪有可能产生四种行为反应。一是将愤怒压抑在内心。虽然在内心里无比气愤、痛苦,深感愤愤不平,但不表现于外,从外表上看,似乎十分平静,毫无攻击性行为。这种反应不会伤害他人,却有可能因愤怒的积压而损害自己的健康。二是自我惩罚。认为遭遇的限制与阻挠是因自己的无能造成的,从而谴责自己,谩骂自己,攻击自己,严重时有可能自我毁灭。三是寻找替罪羊。有些老年人不敢攻击阻挠者,便与老伴大吵大闹、毒打孙子、损坏家具。这种反应虽然使愤怒的老年人释放了消极情绪,减轻了心理压力,但使无故的替罪羊遭殃。四是直接攻击阻挠者,大声吼叫、哭闹,甚至破口大骂、大打出手。尽管后两种反应都缺乏理智,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愤怒的消极作用,但它们都从客观上起了将愤怒排除于外,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由此启发我们,自我宣泄可能是愤怒后预防行为失常的良策。所谓自我宣泄就是以各种方式表现侵犯能量的过程。宣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他认为通过实际地体验某种情绪,可以使这种情绪得到释放。后来,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更认为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一切实际的冲动性行为和想象中的冲动性行为能够使精神能量得以释放,减轻心理压力。现代心理学认为,宣泄应该是使人的冲动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日记就是社会允许的释放冲动的一种方式。日记极其顺服,永远是静静地听人发泄而不会作出任何的反抗或责难,可以称得上是驯服的替罪羊。自我宣泄的日记完全有可能做到畅所欲言,内心的各种体验与情绪都能真实地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不至于只写出一些社会规范允许的体验,而将自认为社会规范不允许的体验隐去。日记的保密性极强,允许人在日记里尽情地自我宣泄,不必顾忌发泄内容的任何泄密。而且由于日记只允许作者本人阅读,绝对不可能伤害他人,因而应该是排泄不良情绪与减轻心理压力的*佳工具。因此,自我宣泄的日记必须写出自己产生不愉快体验的经过,尽可能将经过的每一个细节都梳理清楚,即使只是自己的怀疑也要写出来。然后尽可能全面地分析挫折的原因,并将自己内心的怨恨、愤怒和恐惧等所有消极感受一览无遗地发泄出来,哪怕是谩骂也应写出来。当然,自我宣泄的日记常常涉及对人的攻击,必须绝对保证不泄露。而且这样的日记长期保留,不断“复习”也是有害的,容易唤起过去的烦恼和痛苦,因而待自己恢复平静之后,*好是将日记彻底销毁。此外,也可以考虑到空旷冷僻处,面对一棵大树、一条大河、一座大山,将自己内心的愤怒尽情地宣泄出来。自我息怒需要一些心理技巧。首先是平心静气技巧。美国的尤里斯教授提出了使人平心静气的三原则。一是降低声音,避免使冲动起来的情绪更强烈。二是放慢语速,因为说话速度过快,会加速冲动的爆发。三是胸部挺直,不使自己的脸更靠近对方。其次是闭口倾听技巧。英国的帕金森在《知人善任》一书中谈到:“如果发生了争吵,切记免开尊口。”意思是先让人把话说完,待气过后再慢慢论理。再次是注意转移技巧。春秋时期的蓝田侯王述很容易发怒,但他善于通过转移注意来避免被旁人所激怒。这时人虽未离开现场,但注意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不听对方的激烈言辞,防止自己进一步被激化。*后是角色交换技巧。美国的凯利教授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电脑公司遇到两位员工争吵,他建议他们互相站到对方的立场来辩论。五分钟后,双方都笑起来了,解决的办法迅速找到。……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