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的终结

作者(美)伊曼努尔.华勒斯坦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01

特色:

这儿不是回顾冷战历史的地方。无须多言,只要注意一下1945—1989年间基本上是小心谨慎地遵守了协议(本文已简要提及)这一点就足够了。每当协议条款将要受到两个超级大国没有直接控制的势力威胁时,它们总是千方百计要约束这些势力,并重申它们已达成的默契。这对非洲意味着什么?很简单。50年代末期,苏美出于理论上对共同价值观的崇奉,正式支持非殖民化。它们往往采取实际行动,对一些特定国家的不同政治运动私下(甚至公开)给予政治、财政支持。然而事实是,非洲处于美国势力范围内、不属苏联势力范围。因此,苏联尽量避免卷入其中,这可从1960—1965年刚果危机和1975年起南非独立后动荡不已这两件事中看出。总之,非洲解放运动首先必须自力更生,难以指望得到苏联、更不用说美国的支持,哪怕是道义上的支持了。 通过石油生产国汇集起来的世界盈余又怎么样了呢?当时,其中一部分用于石油生产国(诸如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伊拉克、伊朗、墨西哥、委内瑞拉和苏联)的“国家发展”规划;又有一部分用于石油生产国大规模的奢侈消费。这意味着,这部分钱财转移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用作购买商品、投资和个人资金的外流。其余部分存入了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存入银行的这些资金于是作为政府贷款又回流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还回流到了石油生产国)。这种政府贷款解决了这些国家所面临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而正是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当时所面临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特别严重。各国政府有了这种政府贷款,就可以用之于继续进口(即使当时出口在下降),从而得以暂且应付一下政治反对派。这又转而使全世界保持着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工业品的需求,从而将世界性经济停滞对它们的影响减至*小程度。 还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就已开始感受到了增长率下降以及货币和社会储备枯竭的影响。到80年代,到处都感受到了这种影响(东亚除外)。债务危机于1980年首次在波兰大规模显现。盖莱克政府70年代同其他国家政府一样借贷开支。然而债务归还日期到了,波兰政府试图以提高国内物价这一方式减轻压力,因而使波兰工人阶级承受了负担。其结果是引发了格但斯克事件和团结工会的成立。 20世纪80年代,外围和半外围国家一个个都发生了经济困难。总体上看,有两点是共同的:**个共同点是民众对当权派的不满,继而是政治上的失望。即使在当权派被推翻(不管是被暴力还是因为腐败无能,不管是军事独裁还是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