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吴功正编/国别: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4-06-01 |
特色:
下片写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序幕,预示了必胜的前景。“二十万军重人赣,风烟滚滚来天半”,敌人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调集比**次多一倍的20万兵力卷土重来。一个“重”字,照应**次大“围剿”已被彻底粉碎,言其东山再起。“风烟滚滚”,写敌军一路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张牙舞爪气焰嚣张。“来天半”是艺术渲染,造成“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面对庞大的兵力向我方扑来,将何以待?于是一个悬念直逼下文,引出斩钉截铁的结论:“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敌人的凶恶,只能激起广大人民的仇恨,敌人的进逼,恰恰起到动员千百万工农与之斗争的作用,他们必将同心协力地奋起反击。诗人根据古代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敢于造反的共工的艺术形象,用以象征誓要改天换地的千百万工农大众。昔日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统治阶级的天地搞得地覆天翻;今日的工农大众举起对反动派“造反有理”的大旗,定将把压在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推倒掀翻。词中“唤起工农千百万”,照应“二十万军重人赣”,两相对比,从巨大的反差中显出革命力量的强大。“不周山下红旗乱”,更写出在反动统治阶级的这座阴山下,红旗缭乱,革命的浪潮波澜起伏。人民的事业胜利可待!全词充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把反**次大“围剿”的胜利和即将到来的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序幕结合在一起。写龙冈战斗通过两个镜头的组接,省略厂具体战斗过程的描写,使句有馀意、篇有馀味,留给读者宽阔的想象空间。用口词人词,词近旨远而又符合旧体诗词的规范。神话典故的应用,更是推陈出新的典范。(郁炳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①一九三一年夏白云山头云欲立②,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2)。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④。七百里驱十五日⑤,赣水苍茫闽山碧⑥,横扫千军如卷席⑦。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⑧![注释]①反第二次大“围剿”:指1931年5月中下旬,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对国民党军队第二次大规模军事进攻的战役。当年4月初,国民党20万“围剿”军。开始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约800里的弧形阵线上,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兵分四路,紧缩包围,向红一方面军的集结地宁都推进。在此期间,中共苏区中央局经多次讨论,终于赞成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分兵退敌”和退出中央苏区两种错误意见。再次肯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并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吉安富田地区较弱之敌王金钰部,然后从西向东各个歼灭敌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4月下旬,红一方面军主力3万多人开进根据地的前部古安县东固地区,迫敌而居。5月]5日,敌乇金钰部终于离开集结地,向东固进犯。红军主力则兵分左、中、右三路分别移动,进到规定的阵地隐蔽待敌。16日,红军向运动中的敌二十八师、四十七师突然发起了猛攻。东固、富田地区首战告捷,歼敌700O余人,缴枪6000余支。胜利后,紧接着就由西向东横扫,打郭华宗,打孙连仲,打朱绍良,打刘和鼎。毛泽东后来高兴地概述说:“十五天中(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这首词*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②白云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县东南,距东固镇西南17里,主峰介于吉安、泰和、兴国三县之交,海拔912米。当年5月15日拂晓,红三军奉命进占此山,作为这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朱德指挥打**仗的地方。云欲立:夏云多积累山顶,如同人站立起来一样。③枯木朽株:干枯腐朽的树木。《史记·邹阳列传》:“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词里活用,衬托参战的全体军民都在努力。此处不能作诸如“腐恶的敌人”之类解释,因为。努力”是好字眼。④枪林:枪械密集如林。逼:靠近、接近。飞将军:古代赞称勇猛机智的武将。《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日‘汉之飞将军’。”词里借喻行动隐蔽神速的红军。重霄:即九重霄、九重天的意思。古代传说,天有九层,指天极高处。这里形容居高临下,突然发起攻击。《汉书·周勃传》:“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直人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⑤驱:即长驱,毫不停留、锐不可挡之意。⑥赣水:江西省主要河流,从南到北纵贯全省,注入波阳湖。苍茫:旷远迷茫,无边无际。闽山:这里指福建省建宁县境的武夷山区。⑦卷席:即席卷,形容歼敌迅速干净。⑧泣:抑住声音哭。为营步步:即“步步为营”的倒装,指这次“围剿”中蒋介石所用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办法。嗟(jie):叹息。《诗经·王风·中谷有蕹》:“啜其泣矣,何嗟及矣。”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曾跑到南昌,大骂其部下无能,不禁痛哭失声。【赏析】1931年6月初取得反第二次大“围剿”胜利之后,毛泽东满怀喜悦,吟写了这篇词章,生动地描述了这次战役的景况,再次赞颂了军民保卫革命根据地的英雄气概和取得辉煌胜利。它与上一篇《渔家傲》,是一组中央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的赞歌。上阕描写首战大捷。开头3句,从毛泽东在白云山的所见所闻所感着笔:“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句即景设色,以虚写实,渲染战云密布的紧张气氛,烘托我军民激愤心态。第二句由所见写所闻,则以实写实.以白云山下战声阵阵,透视出正在激烈展开的大战。第三旬则活用成语,却化实为虚,抒写所感,盛赞军民同仇敌忾的旺盛斗志。三句词从毛泽东身临其境,三层渲染,总写战斗,间接描绘了震天动地的人民战争,表达了毛泽东在前线与广大军民声息相关的情怀,情景互见,声色相衬。接两句,再正面勾勒首战一个典型的战斗场面:“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人。”十个字,两层夸张,在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上,突现出红军的英雄形象。“逼”字、“人”字,精警传神,红军的勇敢机智、群威群胆如见,敌人之丧魂落魄、束手待缚也可想而知。两句词真实地再现了我军转入反攻时居高临下、锐不可挡的态势。这首词开篇以来,层层渲染、勾勒,从战地、战云、战声、战斗力量、战斗场面,至此直呼出战斗英雄——“飞将军”,不但写得宛在耳目之前,可闻可见,而且写得激动人心,可歌可泣!首战大捷,为战役拉开了胜利的序幕。下阕,概述战役全局。过片三句,展现全战役:“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句用倒装句式,点出首战大捷后的进军时间和路程。“七百里”的空间距离对“十五日”的时间长度,说明进军迅猛异常,所向披靡。第二句一笔写景宕开,再事渲染15天来迢迢征途的情景。“赣水苍茫”与“闽山碧”,一水一山,雄奇明丽,在景色映衬之中,饱含着诗人对胜利进军的喜悦之情。第三句,又以风驰电掣之笔,补足、总结以上两句的点染,进一步写出长“驱”的赫赫声势和辉煌战果。三句词,酣畅有力,写出了战局的急骤发展、全役的伟大胜利和这次战役的特点,讴歌了红军连续作战、所向无敌的精神。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的战略计划圆满地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