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刘心武:60年生活历程之回忆

作者刘心武/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8-01

特色:
本书是刘心武先生在揭秘红楼引发争议之后,首次向外界袒露自己的心声,回顾了他研究《红楼梦》的整个过程,讲述了他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起起浮浮,对自己64年的人生经历作出了全面的回顾。刘心武的一生颇具传奇,他出身名门,却有着颠沛流离的幼年;他淡泊名利,却因《班主任》一举走上中国文坛的中心;他执著于文学创作,却在文学之路上屡遭挫折;他热爱《红楼梦》,热爱红楼研究,却因此在耄耋之年,受到了不应有的指责和批评。在《我是刘心武》书中,刘心武首次公开自己用文字纪录的不平凡一生中,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三在隆福寺街上学我随父母从四川迁京,住在东四钱粮胡同35号,从我们那个院门朝西走几十米便是隆福寺的后门。我转入隆福寺街的隆福寺小学上学,每天要四次穿过整个隆福寺,因此,对隆福寺的印象,竟比当年学过的功课还深。在明代刘侗、于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已有关于隆福寺的详细记载:“大隆福寺,恭仁康定景皇帝立也。三世佛、三大士,处殿二层三层。左殿藏经,右殿转轮,中经毗卢殿,至第五层,乃大法堂。白石台栏,周围殿堂,上下阶陛,旋绕窗栊,践不藉地,曙不因天,盖取用南内翔凤等殿石阑干也。殿中藻井,制本西来,八部天龙,一华藏界具。景泰四年,寺成,皇帝择日临幸……”清代吴长元所辑的《宸垣识略》中进一步指实:“大隆福寺在仁寿坊东四牌楼大市街之西,马市北,其街以寺得名。明景泰三年建,役夫万人,撤英宗南内木石助之。其白石台栏,乃南内翔凤等殿石阑干也。本朝雍正九年重修,每月九、十两日,有庙市,百货骈阗,为诸市冠。所居皆喇嘛。有世宗御制碑……”我少年时代仍每日四次穿过的隆福寺,大体上还保持着原有的规模气派。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前面的山门尚存,只是门内左右的哼哈二将仅存台基。穿过山门,是一片显得过于空旷的敞地,有废殿的柱础可以辨认。那是由于一场大火,烧掉了钟鼓楼、塔院和韦驮殿所致。后来我曾去访问过老喇嘛,问他是不是“庚子之变”时被八国联军纵火所焚。他说那倒不是,倘若八国联军有意焚庙,那就不会仅仅焚掉一个相对来说并不那么要紧的韦驮殿了。火灾缘由,是由于值勤喇嘛瞌睡中弄倒了油灯,扑救不及。庙中其余的殿堂建筑都尚完好,释迦牟尼佛殿高踞在三层汉白玉栏杆围成的高台上,当时人们都称它作“栏杆殿”。再后面是三大士殿,里面同时供着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菩萨。再往后是毗卢殿,听说当时藏有108部藏经,比当年雍和宫里藏的还多。毗卢殿后是金刚殿,里头供着铜铸的金刚护法佛,*后面是两层楼的后阁。我记得寺院东西两侧厢房大体上也还完整,当然,都很破旧了,并且被住户切割成几段,显得颇为凌乱。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隆福寺还定期举行庙会。没有庙会的时候,寺院的大门、后门也似乎永远敞开着,可以随时穿行,并且也有一些固定的或临时的摊位,卖各色的东西。当然,逢到庙会的时候,可热闹了,大殿两边、前后,一个摊子接着一个摊子,一个布篷挨着一个布篷。当我穿过那庙会去上学时,真好比穿过一条麦芽糖铺成的甜路,所以常常迟到,被老师批评。放学后我穿过那庙会回家时,则好比一只蝴蝶被放入了花丛,我哪里舍得马上回去?总要在庙里尽兴地游逛一阵,方才回家,自然又惹得母亲频频责备。唉,我小学时功课不好,多半是隆福寺使然吧?但至今忆起当年的隆福寺,我却丝毫没有怨厌它的情感,相反的,我心中溢出的,只有欣喜与温馨。P15-16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