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个问题:古人有一句话叫“学富五车”,当时“车”的概念是什么呢?有几节车厢?它的车厢有多大?这个“五车”,装的五车书有多少?当时的书是什么概念?如果把这位同学读过的书都变成竹简的话,要用几部车?要用什么样的车?这个问题只能用这个来说明。我们人类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不能去下定义,因为事物在发生、发展,是螺旋式发展,有起有伏。为什么呢?古人不是生产条件有限就很笨,而是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他们的优势是他们的心灵非常纯净,他们的语言非常精练。我们现在读的书是什么?这句话不要理解成反知识,如果说是反知识就麻烦了。我也是读书过来的,也是教书出身,我也是尊重知识的,我也是靠知识吃饭的,但是,我们的知识都是“末”,不是“本”,都是花和果,而不是根和芽。而我们古人的“学富五车”,《老子》是五千言,《易经》是五千言,《孙子兵法》也是五千言。可以想到一本书多少个页码,多少个印张,可能当时这方面也有一个规定,那时可能是根据竹简计算册数规模的。应该说我们人文祖先们的知识就是“本”,就是芽,是从根上来的,是直接观天法地。而我们学的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又经过后人不断地引申,所以我们也进步了。我们进步在什么方面?我们会用工具了,我们会用仪器了,我们会用机器了,我们会借他山之石攻玉了。但是我们也退步了,我们退步在什么地方?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上班是空调,坐车是空调,回到家里是空调,长期空调下去,我们自身调节体温的功能是进化还是退化?所以,任何东西有利就有弊。我只能这么回答。第二个问题,韩国国旗上的图案与我们的八卦太极图一样,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人类的文明,是人类共享的文明,这是我们对人类的贡献。第二点,是不是有一个缘起?当然肯定会有,但是我不了解这一历史,不能瞎说。至于道长他们可能有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要有依据。日本、韩国、东南亚都属于亚洲汉字文化圈,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日本人跟我讲,他的中国话说得不熟练,但我勉强能听懂,他说中国讲伏羲伏羲,他们吃饭叫“咪希咪希”,日本人也是中国人,当时中国的三千童男童女去了日本岛,他们思念故乡,一吃饭就是“咪希咪希”,因为伏羲又名宓牺。但这是传说,谁来论证?如果这个能论证的话,中日外交也不会有那么多摩擦。韩国人在六年以前有一个立项,在首尔召开的一次国际易学研讨会上,他们向我们中国专家提出一个问题,他们想成立国际易学联合会,总部设在首尔。当时你们朱伯岜教授在场,他说我们也在考虑。所以他回来后及时汇报了这个问题,有关方面领导人把这个问题交给了社科院,经批准,去年4月23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成立大会。去年韩国又立了一个项,想把中国的端午节作为他们的节日,这个不是谁高兴不高兴的事,有些东西是历史的问题,我们也不好多说,这里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我们中国老祖先的科学态度。P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