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本书是在笔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大幅度修改完善而成的。在论文的准备、写作、修改、答辩过程中,有幸得到了我的导师、北京大学法学院饶鑫贤教授,导师组成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李贵连教授和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武树臣教授的精心指导。我在硕士阶段的导师、北大学历史学系张传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杨一凡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卢勋研究员也赐教甚多。在论文的修改完善、申请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刘白驹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飞研究员,社科文献出版社魏军先生的悉心关照和帮助。我的妻子、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刘东华律师对本书的写作倾注了极大的关爱,提供了诸多便利。另外,本书大量地得益于很多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直面教诲和各种形式的帮助,兹不一一列举。谨向上述各位尊师、专家、领导和亲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编辑推荐]本书所用方法是把中国传统研究方法与西方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的。参考的资料很广泛,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有关的历史文献,尤其是解放以来历年进行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还有近年出版的民族学研究成果。对国内历史学、人类学和法学的新著等也多有参考。——张传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本书采用西方法人类学对于法及其演变的观点和方法,依据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山地民族的资料,逐一分析南方各山区民族的内部社会和外部社会,以及这种内外社会所包涵的诸如生态环境、经济方式、政治制度、宗教形态、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以此寻求法的起源和演变的普遍原因。从个案分析中,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种探讨是成功的,是一部很开拓性的学术论作。——李贵连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