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界面

作者陈兴良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2-01

特色:
我们是怀着一种使命感来举办刑事法论坛活动的。当这些论坛活动的发言从口语转化为文字的时候,我仍然能够从这些文字中读出思想碰撞的火花。本书收录的是刑事法论坛第13-24次活动的内容。这些活动讨论的问题虽然各不相同,但主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法治,确切地说,是刑事法治。刑事法论坛是刑事法治的启蒙,也是对刑事法治的呼唤与呐喊。  刑事法论坛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因为这是一种集体的努力,它区别于个人的思考。刑事法论坛采取的是一种主讲加评论的形式……除了主讲与评论以外,还有听众的提问与嘉宾的答辩。通过这样一种讨论的形式,使得一个主题能够不断补充与深化,不仅使听众从中获益,而且也使主讲人与评论人从中获益。  刑事法论坛是以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的名义主办的,是我和陈瑞华教授、白建军教授、梁根林副教授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刑事法论坛,使我们形成一个松散的学术群体,互相启迪、互相借鉴,承传北大法学院刑事法的学术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学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陈兴良

本书是继《法治的使命》之后,刑事法论坛第二部结集出版的实录性著作,名日《法治的界面》。本书收录的是刑事法论坛的第13-24次活动的内容。从论题中可以看出,随着刑事法论坛的不断举办,我们开始深入的讨论一些涉及刑事法治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就如同电脑中的一个个界面,反映出我们对刑事法治的进一步思考。  随着《法治的使命》一书的出版,这种论坛形式,尤其是实录以后形成口述式著作所具有的新颖性与活泼性,都引起了学界同仁的关注。当然,论坛的内容更是人们所关注的。受到这种鼓励,从2001年4月到2002年6月,我们又继续举办了12次刑事法论坛活动,现在结集出版,把它献给更多的读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空相隔的听众。  记得贺卫方教授将他的一本书命名为《具体法治》。确实,法治不应当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宏大叙事,而且应当是具体的,有着润物细无声的那种细腻。收入本书的刑事法论坛,就讨论了一些具体的法律制度,诸如沉默权、劳动教养、严打、口供等。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引发了我们对刑事法治的关切。通过这些讨论使我们认识到,法治,包括刑事法治虽然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但它又必须从一些细微处着手,通过一些具体制度的设置,使人们感觉到法治就在我们身边。是的,法治不再是一种热盼,一种期许,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垂手可及的具体法治。本书就给读者展示了具体法治的某些界面,我相信它对法治建设是有种益的。  本书的出版同样要感谢许多人。首先需要感谢的是各次论坛的主讲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思想;还要感谢评论人,他们精当的点评和精彩的叙说,使刑事法论坛为之增色;我还要感谢与我共同主持刑事法论坛的陈瑞华教授、白建军教授、梁报林副教授,是我们的共同努力使刑事法论坛活动得以续办;我们同样还要感谢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主任王丽博士和李贵方博士,他们不仅慷慨资助刑事法论坛,而且还多次担任刑事法论坛的评论嘉宾,既出钱又出力,令人感动。  *后,我还要感谢刑事法论坛的学术秘书付立庆同学,他每次事前为刑事法论坛张罗,事后又组织人将录音整理成文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许永安、方鹏、周折、王亚凯等同学参与了本书的录音整理工作,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刑事法论坛到现在已经持续三年,我想还要办下去,争取再出一本书,书名就叫做《法治的言说》,由此形成法治三部曲。我坚信,这一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陈兴良                          2002年7月12日                         谨识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