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院士回忆录-(第2卷)

作者韩存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8-01

特色:

五古庙青灯建大学博学鸿才聚陋室勤学苦研求真知东方剑桥美名扬(1940一1943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浙江大学经过几次迁移,于1940年在贵州安顿下来。当时校舍主要是利用原有庙宇,由于庙宇面积有限。因此学校不得不分散在三个地方:校本部及文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在遵义,理学院和农学院在湄潭,一年级则在湄潭县附近的永兴镇。校舍也是因陋就简,或利用庙宇,或租用民房,或自建草房,都分散在居民房屋之间,没有一个完整的校园。例如,遵义当时分为新城和老城两部分,浙大的女生宿舍在老城,总办公室在新城,图书馆则在离总办公室很远的新城的一个小山坡上的文庙里。教职员工也都租用民房居住,住得很分散。我是1940年初到遵义浙大的,1943年夏离开,在遵义浙大整整生活了三年多。我的宿舍在老城北门旁的石家堡。那时,遵义比较荒凉。老城北门的城门外是农地,不远处是一座小山,满是荒草,没有人家。住在石家堡宿舍里,深夜常可听到北门外的狼嚎。老城北门的城门终夜不关,我有时在学校开会,很晚才提着灯笼回宿舍(当时遵义供应困难,电池紧缺,遵义街巷又无路灯照明,故只能模仿古人,晚上提着灯笼行路),经过北门城门时,真怕会遇上饿狼。晚上,宿舍里照明全靠桐油灯。它是一种*原始的照明工具,与菜油灯一样,倒一些桐油在碗里,放入几根灯芯,把灯芯点着,就能燃烧发光了。不过桐油燃烧时气味难闻,且产生很多烟,比一般菜油灯的质量差得多。贵州盛产桐油,在抗日战争以前,桐油原是出口物资,市价比菜油为高,故农民点灯多用菜油,不用桐油。抗日战争爆发后,桐油无法运出,只能在贵州本地消费,菜油须供食用,价格反比桐油要贵。因此桐油灯虽然不卫生,但我们都只能靠它照明。晚上一灯如豆,光线很弱。这种生活真像中国旧小说里所说“古庙青灯修正果”。至于煤油(洋油)更是价格昂贵,且市面上不易买到。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改良的桐油灯,样式与普通煤油灯相似,有一个较长的玻璃灯罩,使桐油完全燃烧,故点燃后光线较亮,且无烟味。浙大师生纷纷采用,称赞这是一个有益人类的大发明。但桐油燃烧时仍有烟产生,改良桐油灯点了一晚,第二天玻璃灯罩上就集了一层黑烟,必须仔细擦去,才能再用。我每天下午都要花不少时间来擦玻璃灯罩。擦灯罩必须十分小心,擦得太重,把灯罩擦破,灯就不能用了,而当时要另买一只玻璃灯罩是很困难的。P20-21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