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这部长达30万字的纪实报告是迄今为止国内**部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调查和分析的大型图书。作者在展现莘莘学子志向远大、刻苦勤奋、生机勃发的精神风貌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客观存在的负面东西,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的教育制度、人事改革、就业机制等社会问题的思考。此书的问世可谓意义深远。 中国在校大学生近2000万人,他们的生存状态,从一个侧面折射着中国社会的现状。 大学生群体是我们社会的知识群体、精英阶层,是即将走向社会参加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生存质量必然会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关注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就是关注我们祖国的未来。 该书关注升学、求知、生活、情感、消费、考研、就业、心理等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作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调查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大学校园画卷,同时引发我们对中国有关教育体制、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等社会问题的思考。
我国的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按每年30%的增速扩大,至今大多数学校学生的数量增加了1倍甚至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上大学已不是少数。可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时代转入大众时代。然而,扩招并没有降低高考的竞争,为了获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进入名牌大学,高考的竞争更加激烈。过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的是能踏入大学校门,而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的是能挤进名牌大学。 高考指挥棒高悬,“考试”成了中国孩子逃不掉的劫数。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和家长就习惯于用“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的成绩。“考,考,考,中国老师的法宝”。在升学的大考中,“考试”更是意味着人生的成败,“分数”就是有学子人家的命运之神。多一分,升入天堂;少一分,就可能跌落地狱! “名牌大学=好的工作单位=有保障的生活”,在中国,这几乎成了一条人人都认同的社会定律:这是新时代的“门当户对”,也被称之为“起点决定论”。某个学生考上了某所名牌大学,大家就认为他(她)“成功”了。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考上某大学,就意味着获得这所学校的学历文凭;获得这所学校的文凭,也就推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这张文凭将与工资待遇、嘉奖晋升等广泛而充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人的社会形象。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关于高考制度的争论,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提起高考,很多人会从不同角度编排它的不是。但事实上,高考制度也许是我国目前为止*为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考分面前人人平等的操作,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各类腐败现象。有人说,恢复高考制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成绩,大批优秀人才通过高考步人大学求知成才,如果没有高考制度,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态势。 但是,我们也不可回避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20多年来的高考,基本上是把着眼点放在考查记忆能力与运算能力上,于是学生们一遍一遍地背诵,反反复复地练习,“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终幸运地升入“天堂”。而“临场发挥失常”、“特殊情况错过考试”的人,有的“再苦读一年,以图明年金榜题名”,有的则悲观失望,甚至糟蹋生命。再就是志愿的填报。12年寒窗,一朝得中,可喜吧?且慢,填报志愿还是一道门槛呢。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填报这所学校的人数、这些学生的考分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考分高者大多流向这所学校,就会导致该校的录取分数线增高,人们把它比做“大年”;反过来,即便这所学校是著名学府,如果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