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感动明天

作者王前新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01

特色:

意恐迟迟归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年前孟郊的诗歌耳熟能详,《游子吟》流传至今,生动地刻画了出门远行游子母亲的焦虑心情和沉重情感。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的今天,也许“临行密密缝”已不多见,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依然如此。 此刻的母亲坐在芳艳的床头,感受着女儿沉睡的呼吸,手中摸索着针线给女儿缝衣裳。家里一直很拮据,没有像样的衣服,几件衣服都是好心人送的,芳艳都把它们当宝贝看待。只要还能穿,是绝对舍不得丢的,哪里破了,线松了,芳艳就自己缝,不想让妈妈担心。可明天就要走了,妈妈只能为马上就要去上大学的孩子尽点微薄之力。 现在,荆门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已经在手上了,可芳艳一下子茫然了。等待通知书是痛苦且难熬的,就像小时候在后院种了一颗西瓜籽,等待它发芽一样心切,天天施肥、浇水,害怕它不长,害怕自己的心血在它身上发挥不了作用。而现在,录取通知书有了,*放心不下的是家中的老妈妈,荆门,那个想象中的城市,一去将是半年不回,她以后一个人在家,会吃得饱,穿得暖,不会冷着、饿着吗?“意恐迟迟归”,对母亲来说如此,做女儿的又何尝不是如此。 她不愿离开母亲,母亲是给她*多关爱的人。从开始记事起,从小孩们异样的眼神中察觉出了自己妈妈和别人妈妈的差异。妈妈是摸索着从早累到晚,许多时候身上的伤痛会折磨得妈妈痛哭。她开始接受不了,没日没夜地哭,这让刘芳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郁郁寡欢,性格也变得孤僻。妈妈感觉到了,总是安慰她说:“芳艳是世上*乖巧、*勤劳的孩子,*懂事,不要难过,妈妈不累,不苦。”渐渐地日子久了,芳艳明白了,她要做妈妈的眼睛,妈妈成了她的记事本。她深深感激着自己的母亲。一个盲人在美好的世界都没看清的情况下就艰难地生活着,而且把两个孩子健康地养大,这样的妈妈是伟大的。我也要做个好女儿,好好学习,让妈妈享福。 从学校拿通知书回到家,母亲已摸索着从菜园里摘菜、切菜、洗菜、做饭了。母亲听到女儿的脚步声,唤到:“儿,回来了。”刘芳艳“嗯”了一声,就感觉眼泪要落下来了。看着妈妈的身影,芳艳还是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她对妈妈说:“荆门离我们这很远,听老师说那个城市很漂亮,生活条件也比较好,我去那边边打工边学习,以后就可以留在那边工作。到时候再接您过去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