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1934年5月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莫斯科回来的同志”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出来。张闻天公开指责起博古、李德亲自指挥的广昌战役是拚命主义。由于这次书记处会议主要是总结广昌战役,所以李德作为军事顾问和广昌战役策划者出席了会议。他在回忆这场初次正面公开交锋时写道:洛甫在军事上没有经验,但对军事著作比较熟悉;他盲目地接受毛的论点,而他的表达能力却比毛好,因此容易获得听众,尤其是他避免了毛在讲话中一直带有的那种民族主义语气。洛甫和博古之间,由于广昌战役发生了激烈冲突。洛甫说,在地形条件和兵力对比不利的条件下,根本就不应该作战。博古反唇相讥,说洛甫采取了1905年莫斯科起义以后普列汉诺夫对列宁采取的态度,当时普列汉诺夫有一句典型的孟什维克名言:“人们根本就不应该拿起武器。”同时博古提醒洛甫,关于广昌战役的决议,当时经政治局和军事委员会一致通过,洛甫和毛也是同意的。面对出乎意料的博、洛之争,周恩来、项英等人没有表示意见。这次会议,几乎是博古和张闻天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毫不相让,唱完了一台不欢而散的戏。但博古对李德的信任却丝毫未减。这一次书记处会议后不久,李德受中革军委的委托,制定了1934年5月至7月关于军事措施和作战行动的3个月的季度计划。这个计划要求:主力部队准备突破封锁;独立部队深入敌后作战;部分放弃直接在前线的抵抗,以利于在苏区内开展更灵活的行动。这个计划还包括:储备粮食,冬装,新建兵工厂,加强武装动员工作及部队的整编等等。*后,还草拟了一个战略战术指示,这个指示在夏天传达给了军队的高级领导人。5月至7月的军事计划,已提出了“大转移”,即后来长征的初步意向。“大转移”的问题,在5月下旬的第二次书记处会议上进行了讨论。会议批准了5月至7月的军事计划,同时决定把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寻求外线作战。用李德自己的话来说:“此时此刻还要寻求在苏区内进行决战是毫无意义的。”李德和博古全盘否定毛泽东的游击战、运动战,提出所谓新的军事原则,即打堡垒战、阵地战、短促突击,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李德等提出的这些军事原则,不过半年工夫,红军节节败退,苏区日见缩小。但博古、李德并没有从一连串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主观上找原因,相反,认为失利的原因主要是敌人过于强大,苏区物质条件不好。但事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