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本书汇集了四篇研究中国明代所谓“四大奇书”的专著,这些论文皆可独立成篇,分别作为对这几部作品的阐释,听任读者随意取舍。但全书也想提出一些争辩性的论点。 本书的核心论调原来是从比较文学理论的观点出发的,即视明清小说文类为一种归属书香文化界的出产品,因此始终标榜着“文人小说”的概念。这个看法并不否认所谓“四大奇书”各各脱胎于通俗文化的民间故事、说书等现象,而只是强调这些长篇小说是经过文人撰著者手里的写造润色才得出一新的文体来,这个体裁除了反映明清文人的美学手法、思想抱负之外,也常呈现一层潜伏在错综复杂的字里行间、含蕴深远的寓意,惯用反讽的修辞法来提醒读者要在书的反面上去追寻“其中味”。作者特别突出这四部泛称“通俗小说”的作品富有文人色彩的一面,并不敢表示扬雅抑俗的偏见。相反,我的用意正是要推崇中国文化传统独有的雅俗交融的伟大精神。 明代的四大长篇伟构——《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俗称“四大奇书”。作者在中国的小说评点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的双重参照下,逐一详考其版本、作者与时代,分析结构与修辞,论证“反讽修正”这一艺术手法的核心作用,并将之与明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思想史脉络勾连,进而认为:这四部小说的素材尽管都渊源有自,但却是地道的文人小说,代表了中国散文小说体裁的成型,体现了晚明士大夫们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抱负。
关于君臣关系,我早已论述过,小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上至天朝下到西 门庆小王国道德沦丧腐败透顶的现实图画,正如我们从另一方向看到忠臣理 想被亵渎的那样,下有西门庆那样凶残贪婪、为虎作伥的地方官员,上有朝 廷“四奸臣”擅权乱国。从后一方向说(即臣对君),模范的关系无非是体现 “忠”的精神。由于这一理想不论在国家宏观一级,还是外省地方一隅,都 一向遭到削弱,见机行事、阳奉阴违之风盛行,结果所及,上下均受其害, 到处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我们还看到本书依然提供了某些大义凛然勤于王 事的正面例子。这个“义”字,对在位的官员们来说,其含意已近于“忠” 字。这些忠臣义士包括李通判,他治家谨严,让孟玉楼在故事结尾有一个得 体的下场;还有周守备,纵然他的事业无可挽救,他的忠义气概并不因为他 择妻不慎娶了春梅而有所贬损。这就给周义这一名字(周是老仆人周忠的儿 子,在春梅*后自我毀灭一幕中扮演了一名角色)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反讽色 彩。 进而谈到兄弟关系,从小说开头就出现模仿兄弟结义的一幕滑稽闹剧( 《词话》本把这一情节放在小说主体部分开始处,而崇祯本则把它移至正文 第1回)到一连串不三不四的兄弟(例如韩道国与韩二捣鬼)直至彻头彻尾的假 兄弟(例如陈经济在第92回和第94回两次冒充兄弟),我们都看到了这一关系 的破败情景。在谈论这一点时,张竹坡曾指出这伙结义兄弟的头目西门庆( 就这点而言,还有陈经济)自身没有同胞兄弟这一事实的意义。这也说明书 中引入注目地指出了缺少“朋友有信”的情况。结义兄弟的小伙伴们利用西 门庆可疑的慷慨大方,无限制地剥削他们这个小集团头儿一事是*富有嘲讽 意味的。西门庆赏赐这批奉承拍马好吃白食的朋友们一些实非出自心愿的小 恩小惠为他博得了常例的“仗义疏财”好名声一节又是作者有意讽刺挖苦的 巧妙一笔。后来,他这种假心假意的慷慨善行得到了应得的报偿,他的这班 朋友到他一咽气就迫不及待地向他的遗孀敲诈勒索无所不用其极。从广泛的 意义说,倘使我们把“朋友有信”的定义放大到包括各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 信赖关系,那么,我们这里谈到的就涉及一整套是非颠倒的问题了。这一点 ,通篇小说常用有反讽意味的“人情”两字传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