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礼记》:“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必须讲究刀工。石器时代不存在精密“刀工”,如今出土的玉斧、玉铲等玉制品,基本上都是素面无纹,即使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弦纹、绳纹等原始图案,也很难在同时期的玉制品上发现踪迹。直到夏、商、周三代,刀工才得到攻玉之人的重视,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各朝各代都显示了独特的刀工技法。 本书针对新石器时期玉的刀工,结合翔实的资料,给读者指出了一条刀工鉴别的快速通道。
特征性器型 一、出现制式带板。 《明史·舆服志》:“(洪武十三年)凡帝王一品、公、侯、伯、驸马, 或皇帝特赐方可用玉带。” 洪武十三年规定了享用玉带的品级,但没有规定带板的数量。永乐以后 ,规定带板前腰为13块,后腰为7块,**次为带板订立了标准,人们把这 种20块的玉带板称为制式玉带板。 明代带板一改唐宋平面单层浮雕技法,出现了双层镂雕,即以锦纹、云 纹为衬底,正面镂雕纹饰,又称“花下压花”。 穿云龙纹是著名的明代带板纹。 二、仿古礼器大量出现。 三代礼器汉以后就逐渐式微,唐以后几乎绝迹,但到了明代,却在“法 先王”的思想旗帜下,又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三、龙螭带钩流行。 明钩与汉钩有较大的差别:明钩以龙螭纹为主,钩腹呈琵琶形,微微上 凸,钩头龙首较方,长发后披。 四、盛行玉雕童子。 明代玉雕童子制作极为流行,类似宋代的荷花童子,但造型变化较多, 且年岁较长,服饰上常有竹纹褶痕。 五、名垂千古“子冈”玉。 《苏州府志洗“陆子冈,碾玉录牧,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 发。” 《太仓州志》:“州有陆子冈者,用刀雕刻遂擅绝。” 子冈姓陆,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江苏太仓人氏,常在苏州治玉,他的玉 雕被称为“吴中绝技”,所雕牌片被称为“子冈牌”。 子冈治玉喜用透雕、圆雕、浮雕、剔地阳纹、阴线刻画等技法,并且常 常把地子磨成砂状,糙如磨砂玻璃,俗称“磨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