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政治体制-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作者殷燕军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9-01

特色:
本书付梓之际,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战后国际形势和日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体制上,日本由战前的专制君主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式的资本主义民主体制。战前与战后,尽管日本政治体制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仍然保留着不少旧有的部分,即使是前后两种天皇制也是不能割裂开的。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近代日本政治体制与其对外政策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过去和今天的日本都有积极意义。如果说国家政治体制决定国家政策的话,那么近代日本政治体制对其对外政策的绝对作用和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本书是关于日本近代政治体制,特别是政治体制对其对外扩张政策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著作。自1867年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近80年时间里,日本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巨大演变和几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明治维新使政治体制由一个封建军事幕府专制体制演变为近代日本式体制与西方体制的混合形态。第二阶段是通过制定明治宪法建立专制君主体制,在西方近代政治与日本固有天皇制相结合的基础上,建成日本特有的专制君主政体。此后以天皇制专制体制为基础,全力推动日本式的国家近代化,并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为实现帝国主义国家的目标而不断对外扩张。日本帝国主义体制的建立是在其努力摆脱自身殖民地危机的过程中,以模仿西方、武力侵略邻国为前提的。在通过战争获得殖民地并彻底摆脱自身的殖民地危机,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后,日本以称霸亚洲为目标,继续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第三阶段则是在政治体制上进一步演变为专制君主制下的军国主义体制,前者——专制君主制是军国主义体制赖以生成与发展的温床,后者——军国主义体制则是专制君主体制的变异,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体制性联系。天皇制军国主义体制也是日本帝国推动大规模对外扩张战争的体制保证。这些演变与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治的发展变化是密不可分的,与政治体制的核心天皇有重要的联系。它涉及与日本政治体制相关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既有明治宪法规定的硬体制,即天皇是该体制的顶点与权力核心,又有宪法没有明文规定、实际上在政治体制中又发挥巨大作用的世俗体制——天皇侧近集团、社会团体及地方政权结构、黑社会组织等,还有支撑该体制与之相配合的社会、思想及宗教等软体制。*突出的特点是历次战争中形成的“举国体制”,它是明治政治体制的集大成和变异形态,也是其对外扩张政策得以发展、不断膨胀的重要体制保证。  战后的日本,在美国单独占领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美国主导的新宪法(1947年5月)使日本被动地建立资本主义民主体制。然而,美国间接占领使地方政权的完整无损,原体制人员的留用和重回政界,更使新体制依然保留着旧体制的色彩。专制君主变为象征性天皇,留用官员、政治家对天皇的忠诚和战前的国家意识并没有改变,地方政权原封不动的保留使保守体制的生存基础没有产生根本的动摇,因此,尽管发生巨大变化,但现有体制与旧体制有着密切联系。尽管民主思想早已在日本社会深入人心,战争的惨痛教训使人认识到和平的可贵和战争的罪恶,但日本传统的保守意识、团队精神(爱国与忠君)和世俗作风影响仍在,明治以来产生的“崇美蔑亚”意识至今尚存。政治体制内外的反差及体制外软体制对“民主体制”严重制约,使日本至今不能与过去侵略过的主要国家(中、韩、朝等)实现真诚的和解。在战败60年之际,日本面临着新的抉择,修改宪法和对外凸显政治、军事作用的大国趋向,开始给邻国带来新的不安。现有的民主体制能否保证日本继续走和平道路,在“自卫”的旗号下外向型军事政策究竟会走多远,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日本近代政治体制的研究是十分复杂的工程,难免挂一漏万。本书对明治体制形成以及对明治宪法体制内外的各要素进行分析,通过对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战争决策过程中政治体制各部分作用的研究,试图弄清其近代政治体制与对外扩张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希望读者对现实日本的近代历史演进过程有一个概观的理解。如果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给世人了解近代日本和现实日本有某种启示,或有某种帮助,笔者将不胜荣幸。

以现有研究成果特别是日方研究成果和日本政府发布的公开官方史料为基础,作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论述近代日本政治体制与其对外扩张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着重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过程进行个案研究,对相关人物及机构做出评估,资料翔实,论述充分。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