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又一本解读历史人物的佳作。 中国自古便有“红颜祸水”之说,似乎国家的衰亡是女人造成的。纵观历史,不少王朝的败灭确与女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因而将此归咎于“红颜”。实际上,在封建时代,女人只是君王的玩物,一个王朝的衰败,多是统治者的过失酿成的,责任不应该由她们来承担。从这一角度出发,作者以古代四大美人为引子,剖析历朝历代政事得失,兴衰之道,纵横驰骋,评点自如。 解读历史人物的又一佳作。作者举凡历史上的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德与才,高尚与卑鄙,忠诚与奸伪,君子与小人,明智与愚蠢,成功与失败,治国与治学等等,无不随感而发,信马由缰。在作者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一个个生动浅显的历史故事,弘扬了中国的传统美德,谴责了历史上的丑恶,揭示了种种深刻的哲理。历史是人物的活动,古人的思想事功创造了过去,给今天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其言其行,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可以警戒我们的行为,并提供了处世为人的经验教训。该书以人物为重点,或挖掘其隐而不彰的价值,或总结其成败得失的窍要,或引申其为政治事件的道理,或阐发自己独具一格的见解。
忍耐是成功的要素 勾践之所以能成功复国并进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有两个重要因素:**是能伸能屈;第二是心狠手辣。这也是所有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要素。先从**点来说,所谓“屈”就是能受得了压抑,或者说“能忍”,如宋江在浔阳楼所题反诗:“潜伏爪牙忍受。”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其著名的政论文《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他以刘邦与项羽的成败为例,说明“能忍”与“不能忍”的重要性:“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并且以“圮下拾履”的故事为例说明留侯张良的“能忍”:张良在下邳时有一次路过一座桥。一老人坐在桥边,见他来了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对这种荒唐的举止和无礼的呼唤惊愕不已,本想揍他一顿,因见其年长,于是强忍怒气到桥下帮老人把鞋捡上来。老人又说:“帮我把鞋子穿上。”张良虽然心中恼怒,但想已经把鞋捡上来了,于是为老人穿上鞋子。老人大笑而去,走了数十步后复又回转过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并嘱其五天后的清早到此桥上来。五天后张良如约前去时,老人已坐在桥上,对张良说:“与老人约,为何来迟?五天后的清早再来!”再过五天后,张良鸡鸣时便去,没想到老人又在桥上坐着,对他说:“五天以后的清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老人才来。老人经过多次考验,认为张良“能忍”,可以造就,于是授予其《太公兵法》一书,对他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张良精研细读、领会其中精微要义,终于协助刘邦成就霸主之业。 张良之“圯下拾履”可谓“能忍”?日:能忍!但是,这算不了什么。刘邦手下另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韩信比起张良来就更“能忍”。《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面对淮阴少年的挑衅、面对众人的耻笑,为了息事宁人,“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灾”,想来想去,*后还是从这个无赖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韩信之“胯下之辱”可谓“能忍”?日:不愧为能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