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藏燕石以为大宝:赏石文化的起源 笔者收藏到的*古老的石头是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刀等,每每把玩这些远古的石器,可以感受到古人在选择石头做工具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收藏鉴赏意识了。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做石斧的,只有当古人从为这块石头是美的、合适的、实用的时候,才会选择它做石斧。而古人在判断的时候,其实鉴赏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是原始的混沌的鉴赏;古人在选择时候,其实收藏就已经开始了——当然不是像我们今天纯精神的收藏,古人的收藏带有为粮谋的实用性。而且任何时代的单纯的收藏,都是先有物质才有精神,先要填饱肚子,然后才有收藏活动。 自从石头被我们的祖先用作实用性收藏后,石头就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远古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到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从营巢穴居时期简单地利用石头为建筑材料,到现代化豪华建筑中大量应用的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从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简单石制饰物,到后来的精美石雕和石工艺品,各种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 继实用性的石头收藏之后,纯精神性的雅石收藏开始了。雅石这一名称是伴随着文人雅士爱石、赏石、藏石而出现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雅石收藏者。据当时的《尚书·禹贡》和后来《山海经》等史书记载,多次提到各地所产的种种稚石。《阔子》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现焉。”这里所说的“愚人”,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痴人”(痴迷的收藏者)、“病夫”(爱好收藏犹如患病的人不可救药)。 其实,远在此前的商周时代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赏玉活动就已十分普及。据史料载:周武王伐纣时曾“得旧宝石万四千,佩玉亿有万八。”尽管这些数据可能有些夸张,然而还是可以看到当年不仅已经有了收藏宝石、玉石的意识和行为,而且已经有了相当规模。而《山海经》和《轩辕黄帝传》则进一步指出黄帝乃我国之“首用玉者”。由于玉产量太少又十分珍贵,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尚书·禹贡》曾载:当时各地贡品中偶有青州“铅松怪石”和徐州“泗滨浮磐”。 显然,这些3000多年前的“怪石”和江边“浮磐”都是作为赏玩之物被列为“贡品”的。这可能就是早期的石玩,即以天然雅石(非宝玉或石雕、石刻制品)为观赏对象的可移动玩赏物。 较早影响中国赏石文化人的是孔子。孔子为何喜欢泰山?某种程度上就是喜欢泰山的奇石景观。四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