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八,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八
&nbsp&nbsp&nbsp&nbsp【学情分析】:
&nbsp&nbsp&nbsp&nbsp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nbsp&nbsp&nbsp&nbsp【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0个生字,理解积累“振聋发聩、栩栩如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也是有意义的。”&nbsp这句话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调查搜集有关捐献角膜的资料,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nbsp&nbsp&nbsp&nbsp【教学过程】:

&nbsp&nbsp&nbsp&nbsp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nbsp&nbsp&nbsp&nbsp二、揭题导入,初读课文
  1、板题,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后,“开火车”读,力求把字音读准。
  3、同桌互读互查,交流对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理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懂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nbsp&nbsp&nbsp&nbsp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生: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在他们死后都把眼睛无偿捐给了他人,琳达得到受助者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2、再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理解文章脉络。

  1965年炎热的夏日&nbsp&nbsp   母亲因病去世&nbsp&nbsp   父亲给“我”上了一课
  1980年的一天&nbsp&nbsp
  1986年的这一天的两周&nbsp&nbsp
  又三周后&nbsp&nbsp

  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评议。

&nbsp&nbsp&nbsp&nbsp四、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谁的眼睛是永生的?你从“永生的眼睛”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段后,细细品读,将自己的体会记在书上。
  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生1: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父亲的话(4、5、6、7自然段),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后,同桌交流调查体会后指名说)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