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著名*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在了规模宏伟的巨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认识价值。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谓“十八路”诸候联军征讨董卓,打的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的旗号,干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勾当,各怀心复事,都企图称王称霸。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部杰出的历史巨著。如果将中国章回小说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鬼怪”、“世态人情”四大类的话,那么,《三国演义》无疑是历史演义的代表作。《三国演义》问世后,“三国”故事自此基本定型,并得到了空前的反响与欢迎。山村水乡,牧童樵夫,文人雅士,无不津津乐道。清代大诗人王士禛读了《三国演义》,写了一首《落凤被 吊庞士元》的诗,鲁迅说:“这‘落凤坡’只有《三国演义》上有,别无根据,王渔洋却被它闹昏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亦可见小说深入人心,影响之大。《三国演义》对后代文学尤其是小说、戏曲的影响尤为巨大。自《三国演义》问世,历史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演义体作品,上自盘古开天地,下至清代,几乎朝朝都有演义,甚至还出现了总揽二十四史的长篇小说。然而,后人之作,尚未见有超过《三国演义》的。在戏曲的历史剧中,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不仅元代,如明清,数量也当居首位,且盛演不衰,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至于曲艺,如清末还出现过一部由几家书店合抄,长达120卷的《三国志鼓词》,演唱一遍,需历时数月。至于地方曲艺中,此类作品更是不计其数。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热播,更是证明了今人对小说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弱。《三国演义》自诞生至今,已经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小说上被翻译成英、法、俄、日等多种文字,流布海外,获得了世界读者的喜爱,并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本书由当代古典文学研究者张艳齐先生根据中华民国时期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本《增像全图三国演义》为底本,并参考了通行的各种版本进行点校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