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做人机巧做事

作者憨氏 编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4-01

特色:
本书不讨论道德问题,也不研究哲学问题,我们探讨的是很普遍的社会问题——人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生存、发展、成功的智慧和技巧,更具体地说,是一个人做人、办事、说话、处世的城府和计谋。  自古至今,计谋用之于小人,称为诡计、奸诈;计谋用之于君子,称为良谋、韬略。人人都有计谋,人人会用计谋,但有人把计谋用得不露痕迹、天衣无缝、变幻莫测,玩弄敌人于股掌之间,化解矛盾、困境、危难于帷幄之中,被人们赞叹为一代高人、千古谋士;也有人把计谋耍得阴阳怪气、漏洞百出,落得个马失前蹄,人仰马翻,被人们痛斥为卑鄙小人。  其实,用不用计谋,计谋用得成不成功,都与道德无关。道德检验的只是个人运用计谋的动机和目的。计谋无罪,计谋有理。  因此,有计谋尽管去用。21世纪是一个智者通赢的世纪,在这样一个矛盾、虚伪、充满诡诈和陷阱的社会里,你是怨忿、失意、忧虑,继续做个不讲计谋的人,还是反思、内省、检讨自己,乐观地接受现实,发心悟“道”,做一个讲计谋的人呢?选择权在你手中。我们只再重复一句:计谋,本来就与道德无关。

人性的弱点        所谓计谋,就是人心的随机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生存、防御、攻击的本能反应,是人的本性。然而,社会生活中,人们偏偏要将计谋与道德伦理、政策法律、人情事故等扯上关系.使得本难琢磨的“心”更加复杂玄虚、善恶难辨。但我们要牢记一点:人性有崇高的一面,也难免有卑劣的一面。        世上只要有人,就会有故事,有故事就必然能反映出人心的轨迹。  西晋时有个周处,今江苏人,孔武有力,是块材料。只因父亲死得早,没人管教,变成“州里患之”的大流氓。  有一老者叹息地方上有三害,周处慨然答应为父老乡亲除害。  老者告诉他**害是西山有只猛虎,经常下山吃人。周处上山把那只虎杀了。  老者又告诉他第二害是附近水中有蛟,常把往来的船只弄翻。他又入水把蛟斩了。    他问第三害是什么,老者本来不敢讲出来,但见他杀虎斩蛟,不像无可救药的恶人,这才壮着胆子说:“第三害就是你啊!”周处经此当头棒喝,幡然悔悟。  有人说这老者是个神仙,特来点化周处。如果这话不可信,如果老者是当地居民,岂不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简直可以说是他除了三害。史学家竟然忘了打听一下他的名字。也许说故事的人为求动听,故意把他说成倏然一现的神龙。  周处的父亲本是有名的读书人,虽然死得早,也给周处留下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周处知道怎么做。他去拜名学者陆云为师,用功读书,后来人了仕途,做过武官也做过文官。  周处的故事被写进教科书,被编成广播剧,还被拍成电影,可说家喻户晓,可是大家所喻所晓到此为止,说故事的人只说了个上半截。  他们把下半截故事故意藏起来。  原来周处在晋朝做到御史中丞。他为官忠直,把除三害的精神拿到朝廷上来,不懂除山中虎易,而除朝中害难。于是得罪了权贵。  有一年,边境叛乱,朝廷派梁王司马彤平乱,司马彤点名要周处参战。    有人知道司马彤居心不良,劝周处别去,可是周处认为国家需要用人,他不能逃避责任。  唉,到了战场上,司马彤下手报复。他把周处派到一个绝地,不予援助,结果周处力战而死,全军覆没。周处不避权贵,帮助司马氏保卫天下,可是司马家的人并不这样想。  为了害死一个忠良,情愿打一次败仗,动摇士气民心,不惜血本。至于覆没的五千步卒,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尘世的贪恋,谁无生存的权利?他们纳粮当兵,敬畏官吏,何负于晋?司马家的人就更不会这样想了。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