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本书是《鹅湖学术丛书》的一种。本丛书应中国学术借全社会创新之主旋律而深入精进的潮流,凸显学术原则、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三原则”。希图能够据此提升中国当代学术人文境界,构筑当代学术的“公共空间”。本丛书的内容偏重于人文而扩大至整个社会科学。
『丛书介绍』 “鹅湖”取意于南宋时期江西铅山的著名书院——“鹅湖书院”。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曾同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后人称之为“鹅湖之会”,传扬天下而成为士林佳话。后来,“鹅湖之会”便被作为一种学术盛况和学术传统的象征,寓指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学术风气。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引进—模仿”色彩逐渐淡出,而“创造—参与”之追求日益凸显。经过80年代的激越蹈厉、90年代的沉潜蕴积,中国学术正在深入精进,这套“鹅湖学术丛书”即以此繁荣学术为念。这套丛书以“学术原创”、“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为原则,有别于充斥坊间的整理汇编类图书、简单译介类图书等,超越了重复堆垛而毫无创新的学术泡沫。 本书为“鹅湖学术”丛书之一。如何重新定位史料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已经构成历史学者不得不回答的问题。青年学者念群先生在本书尝试应用“中层理论”来重新思考在中国历史研究俗境下面临的理论困境,“中层理论”一方面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二方面讨论如何改变历史学界只拉车不看路的工匠式的治史方式,从而找到一条中国史学研究的中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