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旧踪

作者谢泳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1-01

特色:

旧大学里教授和学生的关系不同于今日,那是一种比较单纯的以学术为纽带的关系,旧大学里的师生之间重趣味重性情,而轻利害,当然这只是个一般的说法。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除了彼此的道德水准外,还于大学里的自由空气有关,因为趣味和性情这东西,是伴随着自由而生长的,什么事情都得请示备案,大小问题都疑神疑鬼,时间长了,大家也就心如死灰,所以大学里是需要有一些社团的,需要有一些刊物,需要有那么一些气味相投的人在一起为学术而争论的。旧大学里在这一点上还是有些生气,我们现在说学术一代不如一代,不是说人的智商越来越低,而是说那种生气越来越少。40年代初,在西南联大,有一个学会名字叫“十一学会”(“十一”二字合起来是一个“士”字),意谓“士子”学会,这个学会是由教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有学历史的、有学哲学的、有学社会学的,也有少数学自然科学的,其宗旨是士大夫坐而论道,各抒己见。教授有闻一多、曾昭抡、潘光旦等,学生有王瑶、季镇淮、何炳棣、丁则良、王佐良、翁同文等,由丁则良和何炳棣召集,每两周聚会一次,轮流一人(教授或学生)作学术报告。教授报告时,学生听。学生报告时,教授同样去听,听后都要相互讨论。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成长起一批批学者,一位参加者回忆说,“我做毕业论文时,我的导师张荫麟先生对我说:‘在学问的总体上。你们青年现在不可能超过我们,但在某一点上,你们已经完全可以超过我们了。’这种学术空气,回忆起来,真是如坐春风,令人不胜神往。”(李埏《谈联大的选课制及其影响》,《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8l页)像这样的学会组织,在过去的大学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许多。这个“十一学会”中的学生参加者如王瑶、季镇淮、丁则良、何炳棣、王佐良、吴征镒等,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 过去大学里有许多事我们今天想起来就和天方夜谭似的,那时的教授也不知是学问好还是道德高,总之他们做起事来,很有境界,让人们觉得教授真是了不起,今天健在的那些学者,说起当年那些老师,多数充满深情。就说教授对学生写论文这回事吧,过去大学里的一些好传统,现在想起来,还让人觉得温暖。当年费孝通先生在云南昆明和他的几个学生一起做研究。形成了后来人们常说的研究群体:魁阁。那时费孝通是这个集体中的领导,他的几个学生如史国衡、张子毅、胡庆均等人,在费先生的领导下,都很努力,做出了许多学术成果,如史国衡的China Enters HerMahcine Age,还有张子教的一本Eaithbound Ch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