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德)容格,(德)米勒 著,陈琬 译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特色:
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帝国的陷落》,是德国2004年反思二战的宏篇巨制,2005年获第77届奥斯卡*佳外语片提名,2005年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受扩展映。世人明白,战争不仅仅是巨人与恶魔之间的较量,那些普通人,那些在战争期间生活在战争策源地的普通人们,又如何看待自己在战争中的角色?60年来,他们也在反思……谨以此书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放手了,只让负罪感、痛苦与悲伤将我吞噬。忽然间,我因亲历者的身份而备受瞩目,这令我更受个人负罪感的严厉拷问。因为那些访谈中,从来没人问过我是否内疚,他们只谈历史事实。而压在我身上的负罪感愈发沉重,促我不断反思。今天,我为两件事情深感歉疚:为几百万人死于纳粹手中的厄运;以及为少女特劳德尔,她曾那么缺乏自信,竟没有在关键时刻勇敢地说出‘不’字”。——特劳德尔·容格
书绝非迟暮的自辩,亦不作自首陈词。我并不打算以此为一生忏悔。确切地说,它是一番和解的尝试,并非与我身外的世界,而是与我自身和解。它不指望得到谅解,只在帮补理解。 两年半,我曾任希特勒的女秘书。由此不难想见,我的生活至今风波不断。1947到1948年,记忆尚鲜亮,我落笔写过与阿道夫·希特勒唇齿相依的日子。那年代里,“咱们全体”眼望前方,同行者遭清洗遭驱逐——运动出乎意料地成功。当年执笔理当不苟言笑,主调也罢,小插曲也罢,我都要牢牢握住,以免有一天,那些将来或许还有点用处的细节,会纷纷随风飘散或泯灭于遗忘的墓堆。 书中的讲述者,时而是少女容格,时而是老妪容格。少女容格,把对纳粹政权所谓内幕愈发浓烈的好奇心改写为回忆札记出版,企图借此为自己辩护,少女容格仿佛已经死了。老妪容格却再不想扮演道德信徒了,她不过希望还能更深一层反思,而非像当初的企图一般流于泛泛:君子之貌太容易媚惑人,所以透视永远必要。人该听从来自良知的声音。认罪与改悔其实无需预备太多勇气。世人总得一边缴着学费一边自我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