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志超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2-11-07 |
特色:
书评此书是继拙作《天人古义》之后的本人学术论文汇编。其中*早的9篇是1996年深圳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散发过的。从那时以来,迄今五年多,我的学术观点有些明显的进展:首先是悟得儒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导者;由此导致对“家国主义”的认识;*后是总结出以中国宇宙学公理和同异机发论表述的自然哲学体系。1996—1998年的3年间,我主要致力于大学本科的素质教育课,先后讲过中国科技史、儒学史、中国古代文学赏析、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等课。这些课给我自己一个机会,较全面地去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例如把《左传》粗读_『一遍。学生的提问和有独立思考的作业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于是本书内容就比《天人占义》的涉及面宽出了许多。本书特别之处是有关教育的讨论。这是因为:**,我是个教师,1997—1999年的3年间,我参与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集训工作,这促使我关心超常教育;第二,我认为一切文化研究*终是为教育服务的。为了教好下一代,我们也要抛弃门户之见,全力开发大文化的学术研究,特别是科技文化学的研究。对此,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2000年4月15日出版的《中国科大报》上发表的长篇讲话中,说到科大以至全国很多大学的弱点是:学生所受的战略思维教育太贫乏,难成帅材。他的话清楚地说明,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上层领导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在1999年主持创办科人的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并亲任系主任,说明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希望本书有助于这项事业。本书取名“国学薪火”,这国学仍应认为是五四时期人们所说的那个意思,是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对象的科学。但在新时代,科技作为文化的重心,自当以此对中国古代文化作新的检讨。前辈学人也不是没研究中国科技史,但并未把这看作古代中国文化的重心。不久以前,已故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就宣称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和实验,因而就没有科学。这是前辈学人中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我要以本书来与他的看法商榷。“薪火相传”是源于庄子的成语,《庄子-养生主》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指穷于为薪,而火传,不知其尽也。”学术事业是无涯的,前人后人都是薪柴,是火的持续所必需,而后人总是知识发展之火的接力者。新的火是前火的继承.又要发展,故必不同于前火。我愿作一代薪柴,助成未来的学术之火熊熊燃烧,我的*大志愿是:促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现代化。谨此说明著作大意。又仿前贤作联句以明志曰:阐古文而求常道。继先哲以作新民。李志超2002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