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范崇德 编写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4-07-01 |
特色:
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嘉靖、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佘年历史。园主人潘允端,字仲履,号充庵,会试未中,便在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凿池叠石、栽种花木,聊以自娱。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进士外出做官,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字子仁,号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潘家是当时上海的望门大族。潘恩辞官告老还乡后,潘允端为了让其父颐养晚年,建造此园。前十余年因潘允端任职在外,园林造造停停,没有完工。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解职归故,才全力建造。请了叠石艺人张南阳为之策划,到万历十八年(1590年),经过二十佘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古文“豫”与“愉”字同义,故名“豫园”。豫园当时占地70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整座园林规模宏伟、景色秀丽。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潘允瑞去世,潘氏家族日趋衰微,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昕需的巨大开支。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其后至清乾隆年间的百余年内,豫园几易主人,园景日渐荒芜。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了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买下豫园,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筑山石,改名为西园。1918年,鲁迅**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以小说、杂文为武器,积极投入了这一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以后的几年里,鲁迅先后发表了《药》、《祝福》、《阿Q正传》、《在酒楼上》、《伤逝》、《孔乙己》等小说。1927年10月,鲁迅携夫人许广平离开广州来到上海,由此步入了他*后十年的光辉历程。到上海后,鲁迅先后到劳动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院校进行演讲,鼓舞青年投身到社会中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是“左联”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他出席了成立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1931年1月17日的夜间,因叛徒告密,“左联”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殷矢、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被秘密杀害。为了悼念“左联”五烈士,鲁迅和冯雪峰一起主持编辑了《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同时还发表了鲁迅撰写的《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残酷迫害进步文艺工作者,秘密屠杀革命青年作家的罪行。1933年4月11日,鲁迅一家迁入大陆新村9号,现称为“鲁迅故居”。鲁迅结合他所目睹的中国社会的骤变,总结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的发展变化,认识到代表着中国劳苦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他坚信中国共产党是惟一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政党。由于长期的紧张战斗生活,鲁迅的健康状况愈来愈差。1936年春,鲁迅一病不起,被确诊患有严重的肺病,但他不顾友人的多方劝阻,坚持留在上海为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而努力工作。他说:“与其不工作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的好。”195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逝世于上海施高塔路(今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终年56岁。鲁迅一生共创作和翻译了七百多万字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既丰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鲁迅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他跨越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经历了非常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斗争经验。他的卓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伟大人格和革命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