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胡绳与我**次相见,是1942年,那是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核心——重庆,现在算来已近6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香港,他是经东江游击区辗转调返重庆的,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委员,兼任《新华日报》编委,在生活书店主编《读书月报》。我当时在读书出版社门市部工作。文化战线上的特点是,无论是什么书刊和新闻,谁也不好越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时我们党提出:除了汉奸以外,都是争取团结的对象,真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的宣传文字力求精细准确,分寸得当,耐心说服,广交朋友,在这里来不得照搬照抄,更不能以势压人,只能字斟句酌,慎之又慎,不然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在理论方面,既坚持原则,又注重说理。据我所知,在这方面,胡绳是出色的典型,没有出过什么纰漏。人们公认他是勇往直前奋斗不息的战士,又是广大青年亲切敬服的导师。他不仅在国统区是这样,在建国后的50多年仍然是这样,他在宜传和阐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对人民出版事业的突出贡献 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是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的进步书店,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的。周恩来对三家书店领导人经常面示并帮助解决困难的问题,平时联系三家书店的是文委领导人。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三家书店逐渐合为一家三联书店,总店由重庆先迁上海,后迁到香港。胡绳曾任生活书店期刊编辑一直到总编辑。194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香港正式成立,他又是三联书店的*主要的领导人。我在上海的告别仪式上,看到了方学武、岳中俊、丁之翔等,几天来,接触到不少老一辈“三联人”,都是与胡绳在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大家哀叹不止,一致认为:我们不仅失去了一位无畏的英勇伙伴,而且失去了一位从实际奋战中凝聚智慧的理论导师,他给广大青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和正确的方向。我们是在白色恐怖的磨难中铸成的情谊,我们的眼泪饱含着难忘的无尽回忆和怀念。 我们都记得胡绳与韬奋有深厚情谊。皖南事变之后,特务疯狂,极力摧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有的遭到暗杀,有的关进监牢,“新华日报”和三家进步书店首当其冲,韬奋愤然辞去国民参议员,秘密离开重庆,胡绳伴行,实为护送,到达贵阳又分途转赴香港。当太平洋战事紧张,南方局指令大批文化人撤离香港时,韬奋又同胡绳经东江游击队营救返回大陆。陪同韬奋苦乐生活的,仍然是胡绳。我读过他写的有关韬奋的所有文章。文章有长有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