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断想(演讲备忘札记)

作者陈原 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4-01

特色:

当我初入出版界,很天真,也很幼稚——我直觉地认为生活书店只要有一个邹韬奋,就能够“起飞”了。我初入新知书店,后来才转到生活书店;我在生活书店工作时,邹韬奋已经辞世了,其实我从未见过他,但我钦佩他,甚至崇拜他。我做了二十年工作,然后知道,生活书店如果只有一个邹韬奋,“起飞”不了,还必须有一个徐伯昕——一邹一徐,然后事业才能兴旺起来。但直到那时,我还没有觉悟到,仅仅邹徐奋力苦干,生活书店也只能厕身“书林”,而它本身决不能成为“乔木’。又二十年,我才隐隐感觉到在这两个志士的背后,还有一个表报上看不见的人物,那就是胡愈之。直到胡愈之辞世,我才顿时发现,生活书店的“腾飞”,其实是一邹一徐一胡。胡愈之亲口跟我说过,他在生活书店什么职务也没有,什么名义也没有,但很多事情都有他的“轨迹”,即如把生活书店办成一个合作社性质的人民文化机构,这章程也是他起草的,但把这种设想变成现实的,则有邹有徐。这个看不见的人物,在生活书店是胡愈之,“胡愈之”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人,也可能意味着一群人,这一群人是先进的思想者,他们或者是松散的组合,或者是紧密的组合,视具体条件而定。总之,需要这么一个或一群思想在那里“导航”。 实际的(或抽象的)湖愈之是导航塔,而邹韬奋是机长(和机组),徐伯昕是地勤。导航—机组—地勤,这当然是个不十分确切的比喻,但我想用这样一个容易了解的比喻,来说明我干了四十年才懂得的浅显道理。 证之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有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商务印书馆,其道理也是如此。有一个时期,我曾以为商务印书馆只因为有个张元济,才能从零生长起来成为有声有色的大事业。只要有一个张元济,便能创造出一个商务印书馆。——正如没有经历过本世纪头三十年的一般人,以为商务就是王云五,王云五就是商务。商务之所以能成为商务,因为有个王云五:有个王云五,就能创出一个商务。直到八十年代初,很少人知道创业艰难时期幸赖一个张元济,才能稳渡难关。这些且不去说它。我说的是只要有一个张元济(或者人们说,只要有一个王云五),商务印书馆就能腾飞,这种认识其实只是合手表面的实际,或者说合乎实际生活的表层。 近年人们知道张元济了,但又忘记了与他合作无间的夏粹方。张元济说过,是夏把他“拉”到商务来的,他们合作了十二年(1902—1914年),用张元济的话说,是两人“情意相投”,真可谓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一个张元济,加上一个夏粹方,这就奠定了商务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